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12月11日人民日报)
社会现实触目惊心。当下有些社会现象令人痛心,如金钱至上,利欲熏心;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缺乏信任,冷酷无情;价值观颠倒,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正气不升,麻木不仁、邪气丛生、戾气突兀;贪污腐败、诈骗盛行、偷盗抢劫、倚强凌弱、弱肉强食,暴力抗法、暴力犯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道德不倡,法治不力,有损国民信心。尽管不讲道德,不守法治的人是少数,但他们的危害不可忽视。如果不讲道德的人不被人鄙视、谴责,违法犯罪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和严厉的打击,人们就要怀疑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深入人心,是否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教化功能、方式手段是否苍白无力;人们就会怀疑我们的国家机器、政府职能是否履职到位,我们的法律条文是否束之高阁,我们的法治之剑是否卷刃、斩杀无力。道德不倡,法治不力严重地影响执政党的威信、政府的公信力和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
全民敬德畏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全民认同、尊重、崇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知荣辱,才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歌颂秉持真善美、让世界充满阳光和大爱。全民严守法律、敬畏法律,憎恨假丑恶,让其无地自容,国家机器高举法治之剑,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才会稳定、进步,社会稳定进步,国家才会稳定、发展、繁荣,国家繁荣富强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全民敬德畏法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必须两手抓,缺一不可。 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更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滋养心灵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认真解决“不想违法”“不会违法”的问题;要大力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同时,要及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尤其是对那些危害国家全安、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的重特大犯罪,要立即依法严惩,认真落实“不敢违法”“不敢犯罪”的问题。道德与法治,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道德与法治两手同时抓,真正硬起来才是关键。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突出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这两个重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各行各业都要制定学习、宣传、践行、考核的实施细则,并把考核结果同切身利益、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对犯罪分子的软弱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对执法部门的宽、松、软、拖、错、失职渎职必须责任倒查,严肃追责,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同样要严惩,绝不姑息迁就。
只有道德和法治这两手都真正硬起来了,才会换得国泰民安,一片兴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