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1年以上、32个扶贫项目不到位致使6000余万元的扶贫款打了水漂——审计署今天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着重披露了扶贫资金使用中的诸多问题。(光明网,11月26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去,精准扶贫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项目实施,真是“无米难炊”;现在,精准扶贫政策大力支持、资金大量倾斜,却是“有米难炊”!
事实上,食材丰富,原料充足,胃口大开,煮什么、怎么煮又成了难题。就像资金充沛、政策多了一样,无担当不敢用、非法瓜分侵占、项目草率浪费钱等现象接踵而至。比如,涉及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等资金1.47亿元闲置1年以上;骗取套取、侵占扶贫资金,或在扶贫工作中借机牟利,涉及金额957.02万元;32个扶贫移民安置工程等扶贫项目效益不佳,涉及资金6371.87万元……。有钱不用,有钱乱用,有钱浪费,这是扶贫资金成“有米难炊”的典型表现。
扶贫资金为什么成“有米难炊”呢?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不愿担当、不敢作为。用权要担责,用钱有风险。金融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和收回,扶贫干部需要提供贫困户的一些情况证明。假设贷款收不回,一些扶贫干部怕受牵连,不愿担当、不敢作为,直接导致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使用效果不好。二方面急功近利、项目草率。精准脱贫关键在于项目精准,在安排和选择项目上,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一些地方存在抢头功、赶进度,论证不充分就定项目,不切实际上马项目,草率盲目,导致扶贫效果差。三方面管理不严、督促不力。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不严,督促检查不力,有空子可钻、有利可图,一些人就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瓜分侵占,致使扶贫资金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别让扶贫资金成“有米难炊”,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点,建立健全纠错容错机制,要为敢于担当的人担当,让扶贫干部放下包袱,甩开膀子大干;第二点,用活、用好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渠道,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第三点,健全和完善日常督查机制,要把扶贫资金纳入日常监管,制定管理规范,明确使用程序,掌握资金流向,建立流水账目,实现动态管理。
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别让扶贫资金成“有米难炊”,用活、用好每一分钱,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