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补助资金发放乱象:申报无中生有,村干部变戏法套钱”的新闻引发了广大民众的热议。文中报道了今年4月至8月,湖北省纪委组织全省运用大数据对2014年至2015年退耕还林、农村低保、农村危房改造等8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其中查实问题线索43.2万条,涉及违规资金6.02亿元;共查出不符合政策规定领取补助的人数317406人,涉及党员干部59209人……(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102/c1001-28827390.html)
如此庞大的数据,不禁令人嘘唏不已。惠民资金缘何成为“唐僧肉”?人员“无中生有”,证件“鱼目混珠”,地块“偷梁换柱”,低保、危房改建、退耕还林等重要的惠民资金,在申报和发放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乱象令人触目惊心。如何确保惠民资金真正惠及于民?如何防止基层“蝇贪”现象的滋生?如何扩大广大基层事务的民主、公正、公开与透明?
第一,确保惠民资金的发放真正惠及于民,必须做到有法可依。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肃发放程序,确保各项环节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从而确保惠民资金发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惩各类虚报冒领行为,对于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等行为的责任人,严格依法严惩、重惩。《湖北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办法》中关于“补助政策与资金管理”中有着明确规定:政策兑现应严格遵循“先验收、后公示、再兑现”的程序。县级林业、农业(畜牧)部门在验收并公示无异议后,应及时将验收结果函告县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负责在2个月内兑现。然而,制度明晰,多地在落实中却“打了折扣”。与此同时,“先验收”“后公示”的流程,在不少地方沦为形式,部分地方还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因此,统一的惠民资金发放实施法规+明晰的制度,是确保惠民资金发放落到实处,真正惠及于民的关键。
第二,确保惠民资金的发放真正惠及于民,必须做到严格把关审核程序,严防虚报冒领现象。扩大对惠民资金的宣传力度,加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严格把关各项材料,仔细审核各类数据,确保各项材料、数据的准确无误,严防各类冒名顶替现象;加大公示力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确保结果的公开透明,防止各项程序流于形式,从而保证流程和结果的公正、公平。此外,落实相关政策,严格依规依法进行,从源头上杜绝“无中生有”现象的产生。
第三,确保惠民资金的发放真正惠及于民,还必须做到监督工作质量,创新监督工作手段。材料中反映的惠民资金发放过程中涉事人员多为基层干部,因此我们要注意基层监督盲点弱点,创新监督手段,强化对基层干部群众的监管引导,严厉打击各类“蝇贪”乱象的滋生。与民争利,法理不容。在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作出新部署之际,各级党委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涉农惠民资金监管,对与民争利的问题、侵占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要从严查处。严查、严惩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保持“拍蝇打虎”力度不减,让惠民资金真正惠及于民。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耀森路电信局宿舍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