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有的地方出现了另一个倾向,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算一算大概给他补到多少钱就可以脱贫了。“我们担心他们一保了之、一脱了之,再也不帮助他们了。”(新华网,10月13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全国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了,才能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一百年”的总体目标。
“智”,智慧、志气。扶贫要加强扶智、扶志。有句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走多远。”扶贫工作也是要转变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将致富理念和致富经验等带给贫困地区人民。要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积极发展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加强技能培训,使人们拥有一技之长。扶贫要先扶智,智指的是思想,是知识,唯有知识方能改变命运。
俗话说:人穷志不能穷。从心理层面帮助贫困户的孩子们树立信心和志向,比直接经济资助的效果更持久,通过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目的、意义的宣传,调动老百姓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决心,要以外因带动内因,充分发挥内因的主要作用,挖掘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发展产业或外出就业,改变“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变“脱我贫”为“我脱贫”。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扶持贫困户发展可持续产业,如发放一些慰问金、物资救助,进行低保政策兜底,授之于“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可能会达到脱贫的标准,但不是长久之策。通过村串户,深入基层,摸清贫困户和贫困村“家底”,将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到了然于心,找出贫困的根源。结合本户或本地实际,因户因地施策,找准贫困的根子,综合运用发展现代农业、寻求产业支撑等手段,授之于“渔”,让其繁殖,使贫困户拥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形成增收致富的产业,达合理规划脱贫路径,夯实稳固扶贫效果。
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还是要以扶贫成效来说话。强化群众的自主脱贫意识,再以产业扶贫,授之于“渔”,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加快发展内动力,从而做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达到扶贫标本兼治。
作者单位:平武县大印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