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4年时间里,全面深化改革行动之迅速、态度之果敢,“让国内外大吃一惊”;步子之大、效果之实,也打消了很多人的观望犹疑。从中央到地方,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中心城市到广大乡村,中国的改革于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于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2016-10-07 09:55:16来源: 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相继出台各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改革开放、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等词语让我们耳熟能详。这些词语背后,隐藏着一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期盼,对富民增收的渴望。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与我们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于是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当前的国家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脱贫攻坚,共同奔小康。
我们国家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从落后的农业大国不断地向先进的工业国家靠近,群众从温饱困难纷纷走向小康,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群众的收入水平与物价水平仍然不成正比,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于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脱贫成了我们全民进小康的必经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社会上取精华去糟粕,让好的社会风气保留,取缔坏的社会现象;扶贫就要扶真正贫困的人,不能一味的搞平均主义,要保证所有群众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才会富起来。那么,如何让所有人都能够适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一攻即破,即扶即富"?
首先领导干部就要下狠心、立决心,保证完成扶贫任务;其次,作为领导干部对扶贫资金要"望而生畏",绝不能"动手动脚、雁过拔毛"。作为被帮扶群众一定要牢牢把握时机,站在"领导干部"的肩膀上,褪去贫穷的外衣,跟着"大部队"向小康迈进。
只有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了,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成绩才有所提现,只有群众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富起来,只有我们群众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我们才会生活富足,才会稳步进入小康。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