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今年玉米大丰收,不管是东北还是河北,还是河南,看着一穗穗饱满有力的玉米棒子,农民兄弟却没有一个能笑的出来。一切还是因为价格,前几天发不了一篇文章,说玉米的价格已经降到了8毛一斤,结果很多网友来骂我,我一看才知道原来价格在继续降,甚至到了6毛一斤。
近些年对于农民的政策有很多利好,首先取消了农业税,又修了水利,发展了机械,庄稼地里的体力活相对以前已经少了很多很多。只需要趁打工的间隙抽空回家忙一阵子,基本上就完成了任务。甚至在很多地方,年轻人已经不再参与庄稼地里的工作了,都是他们的父辈,50岁以上的人,在坚持着,坚持着他们的土地情结。
虽然对于农民的政策是越来越好,可是很多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甚至在很多地方,年轻人已经不再参与庄稼地里的工作了,都是他们的父辈,50岁以上的人,在坚持着,坚持着他们的土地情结。有人算过一笔账,除去种子钱、化肥钱、农药钱、机械人工费,每亩地的利润只有300多块钱,一旦遇到点假种子、假化肥的问题,农民的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以前的农民,以吃饱饭为终生理想,而现如今,农民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好的医疗条件,为子女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需要一些基础的娱乐活动,而专业务农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了,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去城里打工,坚持在土地上耕作的大多数是无法放弃土地情结的那部分人,土地给他们安全感,土地是他们的命。
未来中国的农业也会走向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家庭农场会越来越流行,更多的农民将走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血液,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农民进城是为城市纯粹做贡献的。
一方面,粮食价格持续走低,进口粮食对国内的生产产生重大的冲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已经不高了 。另一方面,国家希望农民进城,不仅仅是提高城镇化率,也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不现实的是,城镇无法为中国农民提供如此之多的工作岗位,也没有保障他们持续健康的能力。
农民住上高楼,不仅仅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也在为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做贡献。可是谁来确保农民在楼房住得惯,贫乏的工作岗位,容易导致更多失业的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再次增加,这样形成一个不太好的循环模式。
其实中国很早之前就可以走集约化的农场模式,就像工程里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一样,这一步很简单,不简单的是后面如何安顿好因此而失业的人们。
这种尴尬的局面,农民仿佛成了负担,在贡献了30年的青春之后,他们的春天在哪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执笔论春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