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政治、专业与农民的生活

[ 作者:冯仕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2 录入:实习编辑 ]

今年春节期间,一则微信转发了某刊关于东北农村的一个见闻性报道。报道所述情节之惊悚,令人难以置信。连我这样从小在农村生活,自以为对农村生存竞争之残酷深有体验的人,看了都觉得是小说,而非真实见闻。

但一位学界前辈却深信不疑。他提醒我,农村情况非常复杂,即使是两个相邻的村,有时差异之大,也有如晋楚之别。这倒让我想起当年老家农村的一段往事。这个差异不是发生在两个村之间,而是进一步发生在同一个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的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组)之间,并且是由政治与专业之间的紧张造成的。

“又红又专”这个术语本身就表明,在中国,政治与专业的紧张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但要说农民的生活中也存在政治与专业的紧张,估计许多人会笑掉犬齿。在他们眼中,农民是个一心只求生存的阶层,生活中居然也有政治与专业的纠结?不过,这是事实。且听我娓娓道来。

话说我家所在的荷花大队(化名)一共有十个生产队。俺家在五队。说起来五队来,当地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就是这个队的人特别把农事当回事,对农事之外的任何事都没什么兴趣。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俺队除了队长是党员,此外没有一个党员。反观只隔一条小河的三队,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政治上特积极,党员特别多。其他生产队的党员也不少。

家母在世时提起这段往事,每每以嘲笑的口吻说:“那时候开个党员大会,三队、六队的人啊,都是一路一路的。”在五队的人看来,这些队纯属不务正业,因为干农活才是农民的正业。即使在政治运动那么频繁,而且当党员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开会不出工,但仍然记工分)的情况下,俺队的人仍把农业当正业,这个专业意识不可谓不强吧?

这个专业意识,让俺队的人在人民公社时期吃了不少亏。其中一个大亏,就是其他生产队为了少干活,就想方设法把土地甩给俺队。俺队没什么党员,政治势力小,队长虽然是个党员,但大字不识一个,又是老实人,结果俺队的农民只好把别队扔过来的土地都种上,不但多种地,而且多纳粮。

不成想,后来土地下放,俺队因此而占了个大便宜。因为当地包产到户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平分土地的。俺队在人民公社时期被强塞的土地等于增加了土地总量,人均土地当然就多了。不期然占了一个便宜,这下子,俺队的农民干得更起劲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均土地相对较多,加上干活勤快,在原荷花大队的十个生产队中,俺队的生活水平算是最好的。这进一步强化了俺队农民的专业意识。后来兴起外出打工,俺队开始都不为所动,坚持务农,后来虽然扛不住,也弃农打工去了,但总体而言,在整个村里算是出去得最晚的。

再看那些在人民公社时期热衷于政治的生产队,土地下放后,没有什么政治可搞,但因为专业意识不强,所以又开始想别的“不务正业”的营生,不知是什么机缘,早早地就出去打工,发财反而走到前面了。

我们村最早出去打工,是两个年轻人结伴去贵州挖煤炭,时在1983年左右。这两个年轻人就来自不那么务正业的六队和九队,在当地眼中人属于好逸恶劳的二杆子。他们原来还穷得“衣无领、裤无裆”,去了一年回来居然都穿上了呢子大衣,老婆孩子也都穿得光鲜,真是亮瞎了村民的眼,在当地引起一阵轰动。我们生产队的人也忍不住艳羡,毕竟物质力量的诱惑是巨大的。

不过,他们后来都惨遭煤矿事故。一个当场就死了,白布裹尸还乡,场面好心酸。另一个则被压断了腰,被运回家后瘫痪在床,天天呻吟。我曾从他家屋后经过,听见过他的声声惨叫,至今想起,仍如在耳侧,心悸不已。这又为我们生产队教育孩子要“务正业”提供了一个长期而不可辩驳的口实。我们也都觉得大人说得有道理,暗下决心不能重蹈覆辙,今后一定要务正业。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这件事前后转折太戏剧性了,当时在当地无疑属于极大轰动事件。而对时间记得比较准确,则是因为该事件居然与我的小学生活有了牵连:当时我还在村小上学,教我们的只有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在教书之外兼看风水、做阴阳——现在大家看来好奇怪,我们当时倒不觉得有什么违和感。他是个民办教师,本职是农民,教书、看风水均属兼业经营。而对农民来说,兼业经营是常态,并且是有本事的表现,很受尊敬。

言归正传。话说那个遭遇煤矿事故后瘫痪在床的人,他家无钱医治倒也罢了,但居然想到请我的老师去做法事,冀望这样能好起来。一旦接到生意,我的老师就会让我们在教室里自习,他去做“业务”,前后有好几次,引起村里大人小孩都议论,故此记得。据此推算,时间当在1983年左右。

我一直在想,地缘那么近,两个生产队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说是民风造成的吧,也才隔一条小河而已,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也很多。说是种族、宗族的原因吧,好几个生产队其实都是一个祖上,甚至都没有出五服,血缘还很近。这个事一直在心里,但一直没有去研究,姑且先写下来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政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