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热传!在湘西保靖县水田河镇金落河村,有这样一组镜头,两位老人佝着身子,牵着一头硕大的耕牛,在田间犁田。
走在前面牵牛的老人83岁,后边掌犁的老人63岁,因耕牛才2岁,第一次套犁犁田,必须有人在前边牵着走才行。犁田的老人用辛劳的眼神丈量农田的长度,用负重的身躯不停地设计农田的发型。
为两位老人吃苦耐劳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们不经叩问,年轻人都不愿务农了吗?据一些媒体的调查,在不少农村地区,现在承担大部分家庭分散经营土地上耕作劳动的人群,主要是留守的老人与家庭妇女,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户家庭主要收入也不来自农业,而是外出务工收入。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状。
不是在农村出生就一定非得从事农业工作,在这一共识达成之后,才有可能相对理性地把“没人种地”的焦虑和指责先从农村的年轻人身上卸下来。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则是农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型,或者说工作选择,为什么对年轻人不再具有吸引力。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耕田?
是因为城市较高的收入?或是因为考学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尽管国家现在愈加重视“三农”问题,但是村里的年轻人依旧外出打工不愿回家种地。“年轻人进城打工,老人孩子留守村庄”已成为许多村庄无奈的现实……
1、种地收益低
随着现在物价的不断上涨,农民的种地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而粮食价格却一直没有起色,甚至还在不断下降。
山东省齐河县菜庄村30岁农民刘炳伟说:“不是嫌弃种地,主要是种地收益太低。一年下来,一亩地满打满算能净赚千把块钱,这还是好年景,要是稍微出点岔子,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他算账说,种一亩小麦的平均农资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约1100元。种一亩玉米的平均农资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约1300元。这两季加起来,纯收入也就是1200元至1400元。“如果把人工成本计算进去,就什么也剩不了了。”
2、农村生活难比城市
年轻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主要还是因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村无法便利地享受到城市发展文明带来的成果。而且习惯了城市文明的年轻人,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精神与物质均贫乏的生活。这就迫使一些年轻人离开故土,去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
3、靠天吃饭,遇灾返“贫”
更让农民烦心的是,很多地方农田设施不完善,一遇大雨,田就淹了,久晴无雨时,却又望水欲穿。一位农民就说道:“前年寒露风来得早,去年旱灾,我就基本没赚什么钱。”没赚什么钱还能维持,一旦遭大灾,投入的几十万元成本就难以收回。所以,很多种田大户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表面上风光,但背后却有很多风险,甚至有一些种田大户因遭灾亏本返贫。
4、农村青年土地情结淡化
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还有关于“农民”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一辈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在他们成长的轨迹里,已经很难觅寻到犁头、锄把等等的踪影,即便成长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地方,他们的农耕技能与农耕意识也已经基本退化了。而且,他们不曾有过父辈们曾经经历的那般泥泞与贫穷,也就不会有着像父辈们那般深厚的黄土情结。还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走出黄土地、摆脱体力劳动,才更有出息更有面子。
调查显示,现在的农村青年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到二三产业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些行业比起过去父辈从事的一产农业更新鲜、时尚、舒适、收入高、有挑战性,充满现代生活的魅力。传统农业生产存在的繁重、辛苦、枯燥、收入低、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早已对现代农村青年失去吸引力。‘
@蚊子:偏远一点的,像我们原来大学去支教的地方,那就是真的生活所迫,一个家庭不出去打工年收入才千把块钱。他们都是自给自足,但是一旦生病、小孩要上学就不得了了,所以大多数是为了下一代出去打工。
@婷婷是个汉子:比较富裕的乡村,年轻人留在家里比出去打工有钱多了,所以这样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是因为乡村生活太寂寞,大城市里有追求。像长沙县、望城的美丽乡村都搞得很好,但说白了那种生活我也不愿意过,因为太没有文化生活了,别说看个戏,听个音乐会,连看场电影都困难。而且下一代也会受影响,城市里小朋友的素质教育搞得多好。
@希望永远是晴天:8090后不愿意种地,一个是义务教育和大学的普及,大家都开阔了眼界,知道农村子弟不像以前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营生,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即使没读大学,各类技工需求,工厂的务工人员,甚至工地上的体力劳动者,都是比守在农村种田更好的选择。种田靠天,即使是海南也只能做到一年三季,湖南种两季,收入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而生活各项开支非常大。种地不能满足家庭的物质需求。精神享受层面和个人追求就更加不说了。
@叮啊丁:种地问题的解决,现在机械化的推广,种田不像以前需要那么多人力。而且已经出现泛农场化了,很多人会购置各种大型机器,承包几十上百亩地,国家会对这些机器的购置有补贴。农民种田有补贴,好像是200一亩还是多少。此外,农田种植现在不单单是水稻了,葡萄草莓西瓜种植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像我们湘乡那边,很多浙江人在那几百亩的承包农田。所以,农村的耕地其实并没有闲置荒废。我虽然没种过地,但是很多亲戚在农村,这方面还是很了解的。
行业吸引年轻一辈进入,不应当靠别无选择的“认命”来逼迫,而必须从行业发展的前景、收入乃至尊严感出发去思考。农业怎么办,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种地、现有土地规模事实上也需要大量压缩农业人口的情况下,农业规模化集中生产亟须从国家政策扶持的角度多下功夫。
未来谁来种地?专家观点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东阳看来,未来谁来种地?没有必要刻意去强调。“只要地里有收益,只要能够提供产出,就会有人来种。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提高,哪怕是60多岁老太太,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轻松完成耕地和收割,这是市场机制决定的。”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认为,粮食三量齐增,粮价国内外倒挂,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是大势所趋。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键是让种地有赚头,通过政策引导,加快转方式,让农业更有吸引力。(综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南方都市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美农传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