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召回唤醒驻村干部责任意识

[ 作者:李自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31 录入:王惠敏 ]

针对有的驻村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问题,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办法》规定,对不称职的驻村工作队员一律召回,并采取正常调整、组织培训、批评教育、书面检查、诫勉谈话、免职撤换等处理措施。

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干部被召回。

产品质量不过关,负责任的厂家就要召回。同理,驻村干部“质量不达标”,负责任的党组织也必须召回,及时剔除影响扶贫大局的“隐患”。从云南执行“召回”制度的实施情况看,驻村帮扶干部不合格者还真不是一个小数字。究其原因,有的是个别干部态度不端正,有的是派出单位没有派出“强人”。

看来,一些干部驻村帮扶有名无实、滥竽充数的影响和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是影响脱贫任务落实。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与否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干部驻村帮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环。驻村干部担负着宣讲党的政策、指导生产发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职责。驻村干部能否做到下得去、驻得住、干得实,事关脱贫攻坚任务的最终落实。如今,全面脱贫攻坚战已到攻城拔寨的关键期,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形式主义。

其次是危害党委政府形象。“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来说,干部驻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少数干部派而不往、往而不为,不能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不仅发挥不出驻村干部的功能,让群众失望,更会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伤害。

再次是浪费干部成长机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驻村锻炼是干部熟悉国情、受到教育的机会,也是干部成长的宝贵经历。如果驻村帮扶成了“挂名式”、“走读式”,将浪费宝贵的成才、成长机会,是“后备”干部的“后退”。

驻村干部召回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清除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更在于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相应的惩戒措施,给驻村干部戴上金箍,倒逼其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选择派出驻村干部时,也要把住“选拔关”,真正派出踏实做事的“精兵良将”。还要提前做好培训,增强驻村干部的帮扶能力,使其扑下身、沉下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引路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瞭望》2016年第3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