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临近或已退休的高级干部,如何到广袤乡村发光发热,在当下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新课题。(人民日报,8月15日)
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毫无疑问,离退休干部就是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宝贝,尤其是60岁左右或退居“二线”的干部。他们经过了多年多岗锻炼,拥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同时,在仕途已经终结,有看透沉浮淡然的同时,因为仍然年富力强,还不乏静下心做点事情的意愿。
但事实上,如何让老同志“发挥余热”却曾经是困扰官场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去年,媒体曾经报道,有的领导干部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而且导致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小山村来了位“大书记”》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原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刘满堂,临近退休,主动辞职前往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这位先后在财政部、国家审计署任职,官至副部级的领导干部,告别了北京,来到西部农村。他谢绝了县里为他安排的住处,在村里租了一间普通的民房作为住宿和办公地。挨门挨户走访村民、讲解党的政策、制定脱贫措施、募集资金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出身农家,以前做过村里的副支书,习惯农村的生活。受党培养这么多年,能为百姓干点实事,虽苦而无憾。”这是刘满堂同志对于自己选择的解释;“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是他发展经济的思路。这位看淡了名利、看淡了生死的老人,把儒家的济世情怀、道家的冲虚淡泊与共产党人的为民服务紧密结合,对如何“发挥余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应该是很多离退休老干部的心声。之所以退休,是因为年龄到了,只能选择走,但走去哪里更好?是在家颐养天年,还是到新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不违反职业道德,都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但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是刘满堂同志、杨善洲同志这样,退而不休、散尽余热写春秋的好同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