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色古香的村落,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氛围,掩映在大都市的繁华、喧嚣和浮躁的余声里,以独有的魅力坚守着自有的风采。然而,历史总是不管变化的,或许,我们应当在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衔接点。
知道三甲乡这个名字,是缘于19年前的那起震惊全球的新闻事件,知道它的古村落却是得益于近年来的网络信息。昨天抱着好奇心来此一探究竟,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甲乡,位于涟源市城区西南方向约4公里处,方圆约10公里,四面青山环绕,一双宝塔屹立在南北两端的山顶上,中间是一个遍布小山包的盆地。清澈的墨溪水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古村落群便位于此处。
有趣的是,古村落业主全部姓梁。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民居还有50多座,大多建于晚清时期,最早的建于清初,有400多年的历史。三甲古民居的各个庭院,都以槽门、正厅为主轴线,两边对称布局,结构严谨。每个庭院一般都以两进两横三天井为主,也有三进两横四天井或一进两横的,都有槽门、厅堂、杂屋、围墙。每个庭院全都是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彩绘雕刻石门框,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极具有观赏性。
三甲古村落中每户民居的槽门都有个名称,并配有门联,有少数民居槽门里面的厅堂也有名称和门联。三甲古民居取了名字的差不多有近100处,如“世业堂”、“敏慎堂”、“光迪堂”、“竹松园”、“澹园”、“宜园”、“一德庄”、“奖嘉山庄”、“亦庐”、“居安草庐”、“随安第”、“农桑村”、“存城里”、“怀古住”、“于时处”、“德邻居”等。这些名目繁多的堂屋名显示出屋主人的文化素养和人生品味。
这些古民居的屋名大多都是遵照儒家学说来取名的,如“敏慎堂”出自《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字园”,取名来自“清、慎、勤”三个字。堂屋门联有“忠厚乃吾家旧德,诗书为后辈生涯”、“传家无异宝,曰清曰慎曰勤;守业有先规,惟商惟耕惟读”、“创业维艰,念祖辈几经戮力;守成不易,愿儿孙切勿奢华”等。这些堂联反映了三甲人的传统观念和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这些屋名和楹联,大都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其中有清代榜眼、翰林、进士、举人、秀才的手笔,也有民国元勋和新中国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墨迹。一般都是行楷书,也有隶书魏体,流派纷呈,美不胜收,宛如一座书法殿堂。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参观了最负盛名的要数“世业堂”和“敏慎堂”。
“世业堂”位于三甲乡龙门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规模宏大,雕饰精美,是三甲古民居中工艺水平最高的建筑物。“世业堂”屋主一家二代举人,四代为官,家世殷富显赫,至今高悬于正堂墙上的“世业堂”金字牌匾可为印证。“世业堂”不仅整个房屋建筑保存完整,就连房屋内部的雕刻彩绘也基本完好。堂屋大门的两侧各有两个木制窗格,窗格下方是木浮雕花板,每块花板上精细雕刻着神态各异的庭院风景或人物故事。那雕刻精美的神龛,黑底金字的“世业堂”匾额、对联,依然悬挂在神龛上面和两边的楹柱上,“进士”匾也挂在堂屋里。主人中举时竖立的石围杆也骄傲的站在槽门口。室内的茶几、太师椅、雕花床等高档家具还在。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具和整套农具都保存着,还有很难见的农村编织草鞋的工具。
“敏慎堂”位于三甲乡玉屏村境内,始建于道光初年,由清朝湘军提督萧庆衍亲家、太学生、候选同知梁情田主修。主建筑7栋,两进两横一过厅五天井,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建筑面积达4200多平方米,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敏慎堂”大厅深处挂着梁情田亲笔所书“敏慎堂”的牌匾,“敏慎堂”三个字,虽已日久年深,但依旧遒劲有力,铁骨铮铮,不减当时锋芒。据记载,曾国藩曾来到“敏慎堂”,招募湘军,并为“敏慎堂”写了一幅厅联“敏以求之;慎其独也”。
稍微遗憾的是,这里古村落目前没有任何保护,处于极度原汁状态。
当我看到那些布满青苔的院落时,当我在那些蒙着尘垢的牌匾前驻足时,当我的双脚在断垣残壁间穿行时,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我一方面惊叹三甲文化底蕴的厚重,另一方面又感慨沧海桑田的无奈。那一刻,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三甲梁氏一族曾经在800年的那段时空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这里走出了为数众多的文官武将和社会精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除了研究的学者,还能有多少人能记住这些名字呢?他们尚且如此,每一个普通的常人更难超越这个规律,今天所有的追逐,他日便是浮云一片,但月亮依旧会悬挂在每一个星空。
我想到了“沧海桑田”那句尽人知晓的成语。三甲乡当年是壮观的,在这块方圆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梁氏家族用自己的智慧向世人展示看自己的强盛,双塔屹立南北,墨溪横贯东西,中间是一个筑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布数十座庭院的大屋场,形成湘中地区少见的气势恢弘的村落。但时光已经把它们浸蚀得面目全非,这其中既有大自然的神工,也有朝代更替的张力。历史的长河或许就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悄悄地改变一切,在规律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那样的蒼白!
我也想到了林则徐“儿孙若象我,存钱做什么;儿孙不象我,存钱做什么”的家训。梁氏家族曾经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们的后代或许也有人正在创造新的奇迹,但他们没有固守那片小天地,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或许才是人类不断进步真正源动力。
三甲古村的昔日已经成为或间淡出记忆,这或许也是规律所在。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但更不应该沉缅在逝去的岁月,勇敢地活在当下,面对未来,才是积极的人生选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我的文学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