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公车改革不能成为撕裂干群联系的借口

[ 作者:萧仲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30 录入:16 ]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新华网“中国网事”2016年5月29日)

公车改革叫嚷了几年,如今终于尘埃落定,本以为可以清净心神不再看公车惹祸,无奈问题接踵而至。本来,公车改革之目的在于减少三公经费开支,厘清公共资产,斩断特权思想,遏制超标配车等腐败行为发生。一件利好的事,在实施中却成了部分领导干部不下乡、少下乡偷奸耍滑的借口,实在令人汗颜。

的确,公车没了确实影响公务出行。但是,公车改革不意味着干部自掏腰包下基层,车补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个矛盾。以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借口不下乡、少下乡,其实是官本位思维没有转变的表现,是公车改革政策误解的表现,是群众观念薄弱、“庸、懒、散、浮、拖”状况突出的表现,必须敲警钟提神醒脑。

当然,有些地方公车改革调查研究预判不足,出现公车配备搞一刀切,使部分特殊单位没有公车不便业务开展,公车配置申请门槛设置高,容易出不容易进,恶化了部门关系,下级部门有些怨言怨语在所难免;有些地方公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领导重视不足,后续接力措施落实不严,于是出现了老旧公车高调封存拍卖,车补却推三阻四迟迟不兑现等情况,必然也会出现一些怨言怨语。凡此种种,说到底都是阶段性存在的矛盾,是可以通过沟通协调解决的可控矛盾,不能夸大成为公车改革带来的弊端或后遗症。

回溯历史,30余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时,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处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阶段,在当时公车绝对是奢侈品。那时,没有干部抱怨下乡不易下乡难,干群关系出奇地和谐融洽。当经济社会发展趋于良好,各地各部门争相配公车后,下乡走马观花的干部多了,干群距离疏远了,老百姓戏谑地把领导干部下乡形容为“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

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潮流已无法扭转,还抱着坐回舒适公车梦的领导干部,到了该醒悟的时候了。拿着没有公车的名义当不下乡的挡箭牌,于理不通于情更不合。当然,公车主管部门也要拿出诚意,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解决好特殊部门公车配备问题和合理公车补贴问题,从源头斩断借口,公车改革才能畅通无阻一路绿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