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止一次读到这样的新闻,原本在北漂,或者原本在北上广打拼的并且已经混出点名堂的某个人,突然哪根筋没对,作出一个惊人的抉择,声称要“裸辞”,要放弃丰厚的年薪,断然抛开一切,义无反顾地要去山野隐居,通俗点说就是去当一个农民。
那语气那神色颇有点削发为僧、壮士断腕的悲壮意味。
再看看媒体报道,看看他们自个儿秀的那些照片与文字,就会发现他们选择的果然都是远离喧哗都市之外的山清水秀之地,住的地儿也是古朴清静的偏僻村落,他们要么牵着牛羊,要么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吃着亲手种的原生态粮食和蔬菜,一派消遥自在,诗情画意,想干嘛就干嘛,满脸幸福得不能再幸福的神仙模样,活脱脱成了陶渊明再世。这就不得不让天天看老板脸色受窝囊气的广大工薪阶层羡慕妒嫉恨?哇噻,我滴个天老爷,尼玛凭啥子?!流完口水他们又会骂:放着几十万年薪不拿,当啥子农民,多半是脑袋进了水!每每听到这样的骂,我心里就格登一下,想想,也会觉得这骂声中并非没一点道理。对呀,他们归隐山野的底气在哪儿?换句话说,他们真的负担得起当农民的成本?
表面上,他们去了乡村,也完全像当地农民一样生活了,几乎脱离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差不多实现了隐居山野的人生梦想。但是且慢,我看未必。
我们先捋一捋一个城里人去乡村当农民的成本。
一个人要生存,都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得再加水电气。就算住在乡村,最底限度首先得租一间房,再租一块地来种蔬菜粮食吃,就算你不用电灯电脑,不用上网不打电话不刷微信,你也得用煤油灯照个明呢,你种庄稼也得买种子和肥料还有杀害虫的农药,如果你没有养猪养鱼的技能,那么你也只有用钱去买,要是偶尔生个头痛脑热小感冒啥的,你至少也得找当地草药郎中吧。一句话,这些生存成本都离不开一个钱字。退一万步说,假如你有了足够的经济支撑,不差钱,也还有情感成本要算。假如你是单身的钻石王老五,那你考不考虑婚娶?万一你不是已退休的老年人,那要不要考虑生育孩子,传宗接代?就算这些你可以都不考虑,那你也得想想万一你的妻子或老公新鲜劲一过,受不了这种清贫寂寞日子的万般折磨,起义反水,放了你的鸽子?你会不会跟着军心动摇,半夜里碾转难眠悔不当初,面对支离破碎的残局头弄得焦头烂额?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要归隐山野当农民的成本,也是所必须面临的生存困境,只要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谁也无法绕开。
说实话,当初就连大名鼎鼎的陶渊明也一样绕不开这些生存困境。
身处晋末乱世,作为一个看破官场的隐士,陶渊明这个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陶侃的曾孙,一个才高八斗的大才子,血液里有点中国文人的清高孤傲实属在所难免。他不愿与腐败昏庸的官场之风同流合污,孤独地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从史书记载的细节可以看出,身为丈夫、父亲的陶渊明曾经也在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的两难处境左右摇摆,所以才会无奈地过着时隐时仕的矛盾人生。人毕竟是要生存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为一家之主的陶渊明,在如何维持一大家子基本生活的困窘时,情形有多糟糕。可以说陶家经常处在吃了上顿没下顿、入不敷出的饥寒之中。不是么,要不然四十一岁那年,那么痛恨官场的他又怎么会在一帮亲朋好友的苦苦劝说下,违心地抱着改变家里糟糕的经济状况的目的,再次硬着头皮出任彭泽县令,其间他的思想经过了怎样的煎熬。他在仅仅上任不到三个月,就引发了著名的“岂为五斗米折腰”事件。这一次,那个狗屁不通只想借来基层检查工作之便大捞一把的督邮让陶渊明怒辞官职。无官一身轻,陶渊明几乎是带着逃脱囚笼一般的轻松畅快的心情回到了家乡,安心当他的农民,过上读书作文,耕田种地的隐士生活。从此,一生至死再没有染指半文官禄。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关键的人物——陶渊明的第三任妻子翟氏,这个总体上说还算能与夫君志同道合,安贫守节的贤妻良母,当家里揭不开锅时,作为操持全家生活的家庭主妇,她偶尔责怪过几句丈夫也在情理之中。但可贵的是她没有动辄就摔碗砸锅喊离婚,转身就去傍大款,而是抱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态度,苦苦技撑,守着不太顾家的丈夫和三个患病的儿子,过着“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平淡又拮据的清苦生活。我想,陶渊明能在那些归隐的清苦日子里,尚能静下心来写出那么多传世诗文,最起码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他身边那位贤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辞职去南方那会儿,就曾在报纸上听说过京城的那些明星大腕开始在郊外乡村购置农舍,稍加装修,每个周末便邀约一帮好友驾车前去度假,享受远离城市的清静生活,很是令人艳羡。那时我还住在单位按工龄与职务分配来的宿舍楼里,还从没想过这辈子要自己掏钱买商品房住。每年春节从东莞回家过年,与家人去北郊魏家乡村上坟时,也不止一次地与哥哥姐姐商量过合伙买下一套亲戚的闲置农舍,弄成一处度假避暑之地。但很快又觉得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加之意见不统一,最后不了了之。近几年,雾霾天气让城市难见天日,PM2.5让人谈之色变,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日甚,城市不再是人间乐园,很多人便萌生了去没有空气污染的乡下当农民的想法。我的朋友圈里就有好几位哥们儿邀约我一起合资,去他们乡下的老屋宅基地上合伙建房,以便退休后哥几个有个天天喝茶打牌、共度余生的好去处。如此美妙的愿景和规划的确令我不止一次动心过。
但是,我还是犹豫了,最终无奈地放弃了。
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想,如果你真的要从城里搬到乡下当农民,你人可以暂时离开讨厌的城市,逃到了山野。可你想过没有,你整个人仍然与这个城市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算你可以不要手机,不用电脑,不上网,不刷微信,你的社保医保交费呢?如果你已退休,你的退休金如何从卡里取出来?还有你那些活期定期存折存单,银行卡、信用卡,以及你的驾照年检?你从前的初恋情人、老同事、老同学、老街坊以及你童年的回忆,还有那些你加入的各种群,朋友圈、QQ空间,还有那些相识多年的网友文友,甚至还有你天天去小区门口买东西的小超市那位熟悉的收银员,送桶装水的,送快递的,天天卖菜给你的那位殷勤大妈……我知道,这些你无法真正忘掉,也无法真正放下,因为你现在还不算太老,还能完全生活自理,能吃能喝,想走哪儿就去哪儿。如果要是再过几年你真的病了,腿迈不动了,真到了无法动弹的那一天,你仍然会被你的儿女或亲朋好友把你送回城市的大医院病床,于是你又会像从前一样重新回到这座城市之中,像一个小零件被重新安装在这架庞大的城市机器的某个角落,最后被安葬在公墓某个编有各种字母号码的小土堆里。从某种角度讲,只有一个人的生命走到终点之后,才说得上完全彻底地逃离了人世。
那些一心想效仿陶渊明逃离城市去归隐山野的人,其实想逃离的也许不外乎是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想逃离的不过是利益场上明争暗斗的人际关系;想逃离的只是人生之路上的障碍陷阱和苦闷挣扎。甚至,想逃离的不过是越来越让人讨厌的城市生存空间而已。
城市总是让人喜欢让人伤心,又爱又恨,人与城市的依赖关系却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纠缠不清。这就是现代人的最大悲哀,我们无法逃离城市,逃离不了对城市的依赖,逃离不了社会,逃离不了蛛网一样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灰心,现代人的自我拯救之策并未穷尽。譬如,“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有真正归隐的心,何处不能安放,非要去山野乡村?我们不妨可以在楼顶种菜,在阳台栽花,在窗台用鱼缸养几尾漂亮的热带鱼,或者沐浴焚香,捧卷长吟,在诗文书画里重温魏晋风度的遗韵;也可以学学候鸟,一半留在城市,一半留在山野,半城半乡,倒也自在;或者干脆来个“大隐隐于市”,匿于市井,隐于朝野,于喧骚嘲杂、浮华躁动中保持一颗气定神闲、大智若愚之心,在世俗生活的烟薰火燎中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真正超凡脱俗的现代隐者。
如果阁下没有实力承担归隐山野的成本,没有逃离城市的决绝与底气。那么,拜托你趁早别轻易说要去乡下当农民这话,免得让人笑你痴人说梦。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头条号 格上理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