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部分,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当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乡村教育的作用更加显得重要。如果说脱贫攻坚着重于在经济层面使农民摆脱贫困状态,那么乡村振兴便意味着农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都必须要得到发展。乡村要得以振兴其关键点在于乡村教育,而乡村教育振兴与否的关键在于乡村学校。李书磊先生于1999年出版的《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一书详细的记述了在文化变迁中乡村学校的各种表现,对我们今天乡村振兴特别是文化振兴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书中的丰宁希望小学虽是个案,但却是我国乡村学校的缩影,对我国乡村学校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强

从唯物史观来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使教育内在的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而服务。教育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列宁认为:“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生产出来,”而学校则是科学知识丰富的地方,所以“学校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而且应当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者和非无产者阶层传播无产阶级在思想、组织、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以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学校带有意识形态性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其应带有的属性。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国家烙印深厚。《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一书认为:从学校建制来看,学校是隶属于教育部门的,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属于国家机关。学校分为“高中、初中、小学三级学制,基本上与县、乡(镇)、村三级政制相平行,”但“高、初、小三级学校建制都属于国家,”(P3)属于国家机关。从教师来看,教师大多属于国家公务人员,其工资由财政部门支付,“凸显教师国家身份”。(P4)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内容以国家制定的教材为主,鲜少有教育内容违背教材。并且“教室里的张贴与布置也显出一种明确的目的性,”(P7)体现着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本书中,李书磊先生以丰宁希望小学为例,做出了“从组织与职能来看,小学就是深入村落的国家机构”的判断(P5),由此我们联想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路易斯.奥尔萨瑟的观点:“学校是一种国家机构”的判定。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除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外,还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这是学校内在包含的内容,也体现出学校国家烙印的深厚性,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很强。

二、乡村学校与乡村相对隔离

乡村学校作为国家机关在乡村设立,“是国家培育人才的工厂,它自身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展现,”(P7)学校是乡村最能够体现国家意志的机构。乡村学校虽在乡村的地域上存在,却与乡村之间的距离很遥远。在管理上,乡村学校隶属于县教育局,在管理体制上与乡村没有关系;在经济支持上,乡村学校的资金几乎全是来自于县财政拨款,与乡村没有直接的经济来往,不存在经济上的支持。

“学校有它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围墙,”(P12)学校与乡村之间是相对隔离的,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缺位、乡村人才异位。

1.乡村学校乡土文化的缺位

李书磊先生在书中多次强调乡村学校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乡村接触,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是处于脱离状态的。从教育内容来看,其内容的设定是偏向于城市的,是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脱离了乡土文化。教育内容的设定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的不平等,教育公平有待加强。

乡土文化是在乡村经过时间的考验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乡土特色,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但乡村学校却不是在乡土文化中形成的,而是由国家机关设立的,是为国家服务的,“它自身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展现,”(P7)这也就使得乡村学校是脱离于乡土文化的,不是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再加上学校“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以及“现行教育体制本身就其培养人材的动机而论就有一种明确然而又不明言的以城市为目的的导向,”(107)这就使得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之间距离很遥远,两者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是相对隔离的。

即使是在乡土文化浓厚的地方,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也是处于缺位状态的,如“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孔子的故乡曲阜”的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也是处于缺位状态的,这也就说明了乡土文化没有进入乡村学校,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的文化主流与教育系统全新的东西,与旧的文化传承不甚兼容,即使旧的文化传统仍然健在,其作为理念与符号的有效性也是要大打折扣的,”(P173)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没有得以传承。若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相脱离,将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加大乡土文化的传承压力,可能会使乡土文化渐渐衰亡,独特的乡土气息与乡土情感将不复存在,会使乡村丧失掉乡村之根,造成“城不城、村不村”的现象。

2.乡村学校乡村人才培养的异位

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乡村学校是国家培育人才的工厂。”(P7)我国的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选拔意义,这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会为高校输送一批优秀人才,但这些人才与乡村的关系不大,因为“现行国民教育的课程设计也不是为现在的农村生活准备的。渗透在各种课程中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的是国家体制内的生活,而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与精确的语文知识教育指向的是城市与工业体系内的生活。”(P120)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是偏向于城市的,为城市建设服务的。作者李书磊先生在书中详细的记录了丰宁最好的中学——丰宁一中的高考录取名单,考生所学专业多以工程、医学为主,很少学习与乡村相关的专业;与乡村最相关的专业也就只有师范专业了。所学专业在乡村没有用武之地,再加上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悬殊,离开乡村的人才鲜少回到乡村,多选择留在城市。

李书磊先生在书中强调乡村学校与乡村人才的关系,他认为,乡村学校培养的乡村人才,但乡村人才却为城市服务。联系现在的实际生活,这一观点符合当前乡村人才流动的实际。事实上,当前乡村年青一代对乡村的情感渐渐变淡,为更好的发展多会选择在城市,即使想回乡村,却无用武之地。这就要需要要考虑到我们现在人才培养的倾向,为促进乡村发展,可否转变人才培养倾向,不完全以城市工业为主,“能否根据乡村的实际生活与实际需要对乡村子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能成为乡村的合格劳动者与循序渐进的改造者,”(P161)这样是否可行?

三、乡村振兴要振兴乡村学校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于乡村学校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乡村学校的拆并或是衰落,是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的。从人文角度来看,乡村学校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乡村学校承载着乡村文化、乡村精神,是乡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乡村建设所需人才奠定基础。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乡村要振兴需根植于乡土文化,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乡村要振兴,需得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振兴起来,乡村教育之振兴、乡村学校之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

1.扎根乡土文化

城乡学校的教材、教学大纲大都相似,教育内容区别不大,但学校教学内容的设定偏向于城市,再加上乡村经济落后于城市,那么对于处于乡土文化环境中的乡村学校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既然乡村学校是处于乡土文化的环境之中,为何不以乡土文化为特色,打造具有乡土气息、乡土情怀的乡村学校呢?为何非要一窝蜂的去模仿城市学校的建构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乡村大地的乡土文化办教育,这是具有中国乡土气息的、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但这并不是说要否定现行的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教育,而是要在现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中的“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教育内容中增添具有乡土特色的内容,也使乡村学校更具特色,这也是与城市学校的重大区别。

在被乡土文化围绕的乡村学校,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具有乡土气息的教育内容,增强其乡土情怀,培养学生对家乡怀有感恩之心,待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份子。

2.打破校村壁垒

乡村学校与乡村是相对隔离的,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打破乡村学校与乡村之间的壁垒,乡村学校与乡村联手共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改变乡村原有面貌,“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那么打破乡村学校与乡村之间的壁垒便必须实行。

打破校村壁垒,乡村学校与乡村不要太过于强调各自的差异性,应该找两者的相似性。乡村学校与乡村同处于一个地域,都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之下,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且打破校村壁垒,需要乡村教师与乡村农民从内心去接受,而不是只在形式上进行。通过加强家校合作、乡村学校参与乡村事务等 ,双方在各自力所能及的领域内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学校与乡村共同为培养乡村人才打好基础,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逐渐打破双方的壁垒,加强沟通联系,相互了解,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3.因地制宜办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要想在时间的长河中依然存留,应该去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一味的城市化,人云亦云。因地制宜是乡村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乡村学校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其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乡村学校分布局松散,且各具特色,不宜采用一套完全统一模式去发展乡村学校而是应该立足于差异性去寻找各自的特色,从差异性中找寻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办好乡村学校。

近几年,乡村学校数量骤减,盲目的拆点并校,“小学向乡镇集中”,搞“一刀切”,对于乡村学校的发展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拆点并校真的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吗?“小学向乡镇集中”真的有助于乡村振兴吗?这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乡村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要避免再次发生盲目的拆点并校,再次损害乡村学校,进而损害乡村教育、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