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微信红包不应飘着“铜臭味”

[ 作者:超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3 录入:16 ]

5月20日,“微信红包”发布声明称,5月20日期间,普通1对1红包单个最高金额调整为520元。因为其谐音“我爱你”受到网友追捧,成为一个情人或好友表达爱意的网络节日,互发微信红包也成为庆祝该节日的一种方式。(5月20日 腾讯网)

随着手机科技的发展,微信软件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我们在享受语音聊天、刷好友动态的同时,朋友之间相互发个电子红包、送个祝福也是礼尚往来、增进友谊、提升快乐指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很多“微信红包”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沦为输送“糖衣炮弹”的工具,变成人情往来的“送礼神器”,或者进行某种腐败交易从而达到权力寻租、利益交换之目的。这样的结果就是给和谐的公众信息平台蒙上了铜臭阴影。 

当然了,在很多年轻人心里,每年的5月20日、7月7日、1月3日、1月4日、2月14日等这些受数字化影响较为深厚的重要节点,朋友之间都会利用这些数字作为金钱符号为亲人们发放红包,金额也是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礼尚往来,更是亲人间的互动和祝福。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也借此肆意敛财,将红包祝福作为“礼尚往来”“人情世故”“行贿受贿”的挡箭牌,乐此不疲地接受各种“微福利”,就是在为自身的腐败打掩护,就是试图为节日腐败合法化。这种暗度陈仓的行为必须进行清理和严惩。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节日红包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红包金额虽不大,但隐蔽性却极强。如果心存侥幸,认为“微信红包”只是朋友之间的“人情问候”,是时髦的游戏,毫无顾忌地给腐败穿上“礼尚往来”的马甲,其结局必定是剑走偏锋、步入歧途。笔者认为:普通的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不必通过这种方式,只有利益交织、另有企图的人才会处处寻求领导软肋进行拉拢。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礼品券到电子红包变换花样、“创新”手段,瞄准漏洞大肆下手就是为了利益寻租、逃避监管。

全面封堵“电子红包”不可行,但不严格治理也不行,只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是万全之策。国家应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立法步伐,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对这种行为明确定性,责成相关部门加强整治,狠刹腐败歪风,只有严把关口,加强干部自律,堵塞权力漏洞、严防“节日陷阱”,红包腐败问题才能有效解决。(文/超然)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