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干部不妨多点口信、少点微信

[ 作者:石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0 录入:吴玲香 ]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人们也欣然地享受这种科学进步带来的红利,主动适应以手机为物质载体、无线上网为媒介的“线上新生活”。这种通过指尖与世界互联的新型方式,也同样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以微信群聊为代表的组群线上互动,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单位除建立了党建微信群以外,还分行业管辖范围成立了多个业务微信群,有的乡镇甚至将微信群组建到了经济社一级,基本覆盖了每一户使用智能手机的农户。这种模式实现了传统工作的终端化、智能化,既能将相关工作的目标任务、执行要求等要素第一时间层层传达,原原本本地被群众了解、掌握,进而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将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众产生的疑问和提出的建议,以更快的节奏原汁原味地反馈上来,这对提高工作的质量又是一个很大的助力。而且双向信息沟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不但有图片、文字,还有语音甚至短视频,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参与基层工作在方式方法上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微信几乎已成为当前基层工作中链接干部群众的必备工具,其承载的工作范围和量级也愈来愈大。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微信运用于基层工作中,是否真的就像看上去那样一竿到底、无缝对接了呢?过度依赖于这种方式开展工作,就不会背离本意、跑偏走远吗?

在基层工作中,已经有不少由微信办公引发的问题呈现出来。有的干部将微信当成了“击鼓传花”的工具,上级文件一到手上,不经分析研判、领会消化,就将材料原样下传,文件落实文件、层层走过场,最后到了经济社一级,党员干部不明就里、普通群众如坠云雾,工作都无法精准落实,还何谈质量。有的干部将微信当成了“点将台”,安排布置工作的时候,要求变成了“指令”、一级压一级,落实变成了“作秀”、摆拍留痕迹,没有真正脚踏实地抓落实,反而是为展现工作而工作,催生了浮夸作秀的不良风气,群众对此也颇有微词。有的干部将微信当成了“万能处理器”,一天到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窝在家里吹空调、刷微信,“在线处理”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变成了遥控指挥的“行家里手”,形式上仿佛与群众“心手相连”,实际上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有的群众也反映,现在用起微信,虽然办事有时是比以往更方便了,但是觉得干部和群众没有过去那么亲密了。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微信在基层工作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说明微信运用于基层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广大群众接受和认可的,这种新型工作方式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的。利器在手,还需善用之。基层干部务须时刻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坚持实事求是,戒除形式主义,本着对自己更是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在借助微信开展工作,发挥好微信的数字化、智能化优势的同时,不妨多点口信、少点微信,多跑跑腿、少动动手,多串串门、少刷刷屏,更多地和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唯有如此,才能以服务赢口碑、以真心换民心,做出一番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事业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水口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