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治理不能少了乡贤一角

[ 作者:何浩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5 录入:王惠敏 ]

4月初,吉林市高新区南三道村换届选举,尽管牙齿掉得只剩下4颗,李春友还是以高票数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他是目前国内在任的年龄最大“村官”。村民们说,村里的财务、村务多年混乱,需要李春友这样的有威望和正义感的老人来“坐镇”。(《北京青年报》 421日)

像李春友这样在村子里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耆老”,也就是在传统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乡贤”。在中国人看来,“乡贤”们明事理、辨是非,说话具有一定“分量”,是人们身边的典范,也是众望所归。特别在农村地区,“乡贤”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引领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又能让矛盾就地化解,促进社会和谐;很多年长的“乡贤”比较刚直、正派,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近年来,基层治理面临各种难题,于是人们开始从传统的治理方式中寻求破解之道。今年两会期间,“培育新乡贤文化”出现在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乡贤”一词迅速升温,成为了代表和民众热议的话题。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挖掘传统“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既体现出“德”“法”相兼的治理思想,又能彰显时代精神和文明进步,这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农村发展既离不开干事创业的“知识精英”、“财富精英”,也需要维系文化传承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道德精英”。与善于谋事、立志成事的事业型干部不同,作为群众心目中的品德模范,“乡贤”能够以其道德权威来影响和教化民众,其定位应该是维护公序良俗,安顿世道人心,监督公共事业,是一种“软约束”、“软治理”、“安全阀”,是对基层治理的一种有益补充。

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村干部这个角色虽然并不起眼,但他们是农村发展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是连接党和群众的一座桥梁,其作风好坏直接代表党的形象,影响政府公信力。近年来,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突出,小官大贪问题严重,这样的村干部形象让群众心生憎恶,导致基层治理失效。只有把群众心目中“贤者”、“能者”选出来、用起来,发挥其影响力与号召力,才能让基层各项工作得到群众支持,也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各方面建设。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时代发展赋予了“乡贤”新的内涵,如今的“乡贤”不再是乡绅、儒生形象,也不仅仅只是年高有德的“耆老”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贤的主体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从本乡本土走出去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以及退休官员等等,这些村民心目中的“主心骨”,都可以成为新“乡贤”,相信在各级组织部门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带领下,他们将与时代交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