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各地也都把精准扶贫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将减贫实绩与干部考核挂钩。然而,在一些地方,某些领导仍然有着错误的政绩观,把“扶贫工程”看成 “面子工程”,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造“花瓶”、建“盆景”,只管资金投入、不管成效。
我们都知道,扶贫帮困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为了让广大群众走向共同发展致富之路,但扶贫不是简单的“送资金”,也不是凭热情的“指方向”,更不是凭想象的“出项目”,而应当要把扶贫资金用的恰到好处,要对群众“口味”,对百姓“路子”,从“瞄准区域”具体到“瞄准个体”,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扶贫工作要“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因此,开展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对准群众“口味”。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在确立扶贫项目时,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扶贫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实际需求,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消化后运用,做到因地制宜地扶贫,收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其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要引入市场评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市场变化,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扶贫工作的局部规划与实施内容、运作方式等,以确保扶贫工作精准有效;第三,在扶贫工作中要注重抓基础、抓源头,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技术扶贫、知识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之路,让扶贫对象掌握一两门脱贫技术,从而使贫困群众由过去依靠直接的经济扶贫转向依靠技术实现长期的脱贫。最后,在扶贫项目运作时,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担起扶贫项目的产品营销任务,形成“政府出资金、农户搞生产、企业来销售”的扶贫运作模式,使扶贫对象消除对产品销售问题的担忧。
总之,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扶贫项目也不是简单“砸钱”式“输血”,关键是要接上地气,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对准群众“口味”,从而制作出符合不同地区群众“口味”的特色精准“菜肴”,使扶贫对象享受到精准扶贫的实惠。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源头活血”作用,使扶贫对象脱贫致富,进而催发出贫困地区的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新蓝图。
作者地址:湖北省枣阳市朝阳路1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