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找准“切入点”,稳准狠查处”苍蝇式腐败”

[ 作者:洋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5 录入:16 ]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中纪委网站今日发文《广西:做深做细严查"苍蝇式腐败" 党政纪处分2495人》,文中介绍,近日,广西全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推进会在北海市合浦县召开。去年9月专项工作开展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全区共初核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7649件,立案417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95人,诫勉谈话、组织处理874人,移送司法机关282人。

近两年来腐败惩治工作很得力,效果也很明显。但是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形式大于内容。针对这一现象,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不但形成了声势,还打出了声威,一批“苍蝇”“蛀虫”受到严肃惩处。

创新宣传手段方式,线上线下全覆盖。宣传手段多样化,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平台,开展对专项工作的线上线下宣传。通过走访调查,畅通监督渠道,提供举报平台,把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延伸至各个触角。

“苍蝇”不打会变“虎”。基层“苍蝇”腐败极易滋生且的久打不散,难以斩草除根。倘若不加以重视,一旦“苍蝇”贪欲膨胀,思想作风腐化日益加剧,甚至可能变成“大老虎”,危害不容小觑。以同样的“打虎”决心严拍“苍蝇”,更能让百姓深刻感受到反腐的现实作用。

一要“拍稳”。正所谓“打老虎看决心,拍苍蝇看毅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拒腐防变关键就在常、长二字。相比“打虎”,“苍蝇”更显多而乱,久打不散,虽易立竿见影,但不易斩草除。一方面要持之以恒、警钟长鸣,要将拍“苍蝇”重点放在治理制度化、长期化、经常化,反腐纠风行动不能疾风骤雨、来去匆匆,对考核“过关”的党员干部不能放松日常监督、长期监督;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

二要“拍准”。基层腐败的重要原因是权利过度集中,监管乏力,制度落后,对小“苍蝇”重视不足,相比打“老虎”,拍“苍蝇”更要有针对性,要抓准要害,一针见血。对此,思想教育上,基层干部廉政教育要注重选择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贴近基层和关系基层的教育和警示内容,营造和谐宽松、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位基层干部都得以高度警醒;监督手段上,要突出群众监督和制度监督的重要作用,以广大群众的强大力量发现和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规范的工作制度、严格的监督机制、适度的奖惩机制来约束权力、管好干部,高度净化从政环境,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条件,让基层干部“不敢腐”、“不必腐”。

三要“拍狠”。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一直主张“施重典、治乱世”的思想,严戒律、设酷刑,痛纠腐败,决不允许任何人贪赃枉法。这位“铁腕肃贪”君主,为现今狠抓贪官、严惩腐败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一方面要态度坚决,敢于“动真格”,将任何干部的任何作风不正、行为不端问题追查到底、惩处到位,做到不讲情面、不讲交情、不讲过往政绩,对大小违规违纪行为坚决“零容忍”,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应注意重中有度、罚当其过。《书经》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德缓刑书》也告诫我们,倘若“上下相驱,以刻为明”,虽“深者获公名”,但“平者多后患。我们应当吸取明太祖“几乎无一日不杀人”的极端做法带来的负面教训,正确警示和引导党员干部乃至全社会公民遵纪守法,避免因“错打”、“极左”导致挫伤党员干部积极性和激化新的内部矛盾,有损公平与正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