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城镇化要能安放“乡愁”

[ 作者:陆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6 录入:吴玲香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223日新华社)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许。在城镇化的推动下,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些意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城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城镇化。城镇化无疑社会主义列车滚滚前行的重要驱动力。

城镇化造成了客观的乡愁。轰轰隆隆的推土机,轰然倒塌的古建筑,焕然一新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城镇或者类似城镇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于是,我们有了新家,却添了新愁。

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城镇化又有可能会消灭乡愁。很多城市里寸土寸金,几乎没有多余闲置的土地,因此,人们总会想法设法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于是,城市留给代表乡愁符号的建筑不断被压缩,甚至毫无保留。当很多农村变成城镇,当很多高楼拔地而起,人们既回不到农村,又找不到怀旧的土壤,于是乡愁无处安放。

城镇化不能剥离乡愁。有乡愁才有根,有乡愁才有凝聚力,有乡愁才有归属感,有乡愁才有家;没有乡愁,风无定,人无常,人生如浮萍,聚散两茫茫。城镇化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这包括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愉悦。单纯的物质上飞跃和提升,固然最能体现出发展的成果,但没有精神层面提升的配合,人们的获得感就自然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推土机作业,而要照顾好乡愁。

城镇化要能安放乡愁,必须要有新的导向。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潮头,城镇化建设也当有时代气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城镇化才会校准方向。新型城镇化既要懂创新之举,又要兼顾协调,如此才会在发展中突出特色,保住乡愁;覆盖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绿色,有不拒绝异乡人和乡下人的胸襟,才能让人们不再发出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的感慨,才能安放得下人们魂牵梦绕的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成都文明网2016-02-2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