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离开家乡又快十年了,虽客居在千里之外的东北边陲,可我时时都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关注着家乡的变化,也时时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春节前夕,我和爱人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回到了令我思念、令我牵挂的家乡。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在村口徘徊了半天,愣是没敢进村。
看看平坦笔直又清洁的村路,再看看一家比一家漂亮的楼房,还有穿着打扮也焕然一新的乡亲们,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可真快啊,家乡经济发展的速度真让人惊叹!
堂哥家的儿子开车迎到了村口,我和爱人坐着崭新的轿车进了村子。几百米的路程都用车迎接,这农民的日子可真够滋润的。
吃罢丰盛的午饭,跟着堂哥在村子里转了转,拜访了一下乡亲们。漫步在村子里,就像走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已经找不出一点当年的迹象了,这哪里还是农村,比城市还要整洁美丽。家家房顶上立着太阳能,家家门口停放着小轿车,家家院子里都有电瓶车和农用三轮车,偌大的一个村庄里,几乎看不到一辆自行车。往日七出八冒的柴草垛也不见了踪影,听堂哥说家家都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或液化气),已经没人再用柴草做饭取暖了。
这次回乡距上次相隔了近十年,短短的十年间,家乡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啊。
晚饭后,跟堂哥聊起了家乡的情况。堂哥说:家乡这几年的变化确实不小,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说起家乡的经济发展,堂哥说老家的经济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外出打工的收入,土地的收入少得可怜。村里近两千人口,除了少有的在校学生,十六岁到六十五岁之间的村民(包括女性村民)几乎全部出外打工了,就连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有的跟着父母给人家喂猪养牛去了。只要会点技术的,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五六万甚至十多万,就算在工地干体力活,一天最少的工资也是一百元以上。有不少二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在天津那边的肉联厂打工,一年能收入五万元以上,十四五岁的孩子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挣好几万。就因为这,村里孩子的辍学率很高,学校里的学生娃越来越少。现在村里留守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平时村里冷清得就如寒冬的早晨一样,连个人影都很难见到。只有到了春节,村子里才热闹起来。
喝了一会茶,又和堂哥说起了村里的轿车和楼房。说到轿车,堂哥无奈地摇了摇头,他苦笑着说:现在的人们都爱攀比,别人家有的东西自己家一定也要有。从去年开始,村里人都跟轿车较上了劲,仅在去年春节前的十天时间里,村里一下子就多了三十多辆轿车,咱对门的大成家去年春节前也把轿车买了回来,可大成到现在连驾照还没考下来。还有咱村村主任家,他家的轿车买得最早,都三年多了,到现在跑的总里程还不到一千公里。他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半个月,每年年检还得找人开着去城里,还得交保险和车船税。多数人家买车就是为了攀比,几乎是没有一点用途。你大侄去年买的那辆车还不到一年,才跑了三千公里,当时花了十四万多,现在想卖掉,最多也就能卖个八九万,一年打工挣的钱都得赔进去。不卖吧,一年也开不了几次,也就春节前后这几天开着串串门,平时就在院子里停着,一停就是一年,我看着都心烦。咱村里的房子也是一样,有的家刚盖上房子才两三年,看人家盖楼了,赶忙扒了自家的房子又盖楼,装修也是一家攀比一家,一家比一家好,简直是穷折腾啊。真有钱也行,可好多人家都欠着信用社的贷款呢。
说到这,堂哥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说:现在的形势好了,政策也好了,村民们都富起来了,这是好事情,可看着孩子们读书的越来越少,这总让人心里不踏实。还有现在打工挣钱有点太容易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学会了攀比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的,根本不知道节俭。我干了近四十年的工作,每年的退休金还不到三万块钱,一年的退休金还赶不上一个小姑娘半年打工挣的多。现在城里人的工资也远远比不上农民打工挣的多,这不正常啊。有时我在想,现在房价这么高,会不会跟农民工工资过高有一定的关系呀。
堂哥说完,自己先笑了笑,像是说了一句玩笑。
从家乡回来,有关家乡的事情我反复考虑了很多。村里人有钱了相互攀比这倒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挣钱就是为了消费。可一味为了打工挣钱耽误了孩子上学,这个事情就不是小事了。暂时不外出打工挣钱只会影响一个家庭的一个时期,可不读书学习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啊。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若错过了读书学习的年龄,就很难再有弥补的机会了。
(作者系《花语》特约撰稿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花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