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与父亲一起回到老家——湖北黄冈大别山区的那个小山村。在我生长于斯的地方,已没有我家的老宅。那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土砖房,在几年前的某个雨夜轰然坍塌。这在村里不是个例。村子的“空心化”,从某个侧面,印证了最近网上流行的许多农村凋敝的“乡村吐槽”。
但是,仅仅这样观察中国乡村,就够了吗?全面吗?
中国乡村的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对于几辈贫农的家庭来说,下一代进城就意味着希望,而上大学、进城市,不可避免地与“凋敝”的乡村构成一个硬币的两面。父母一辈,读书最多的也就上学9年,到了下一辈堂兄弟姐妹10人,有3人研究生毕业或在读,4人大学本科毕业或在读,10个人基本上都要进城或已经进城。如果乡村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人不离土”的基础上,那是对农村不公、对农家子弟不公,更非社会进步使然。
当然,“农二代”进城的路“道阻且长”,所面临的种种不适,是“情怀弥平不了的鸿沟”。但反过来看,“难以融入”,也意味着“农二代”的根深深扎在乡村的泥土里。这是一种人生的磨砺,更应当看做是一种人生的加持。它让我们,也让中国乡村更有一种坚强的韧性。
表面上看,现代化的大潮冲击了传统乡村社会。但是,一年一度过大年,以其不变的节律、传统的方式呼喊着四散在外的游子,也昭示着中国乡村所拥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家的文化、乡的眷恋、礼的传承,人间的情味、美食的滋味、年俗的风味,都汇聚在此。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乡村的哺育下不断成长起来,不断在它的催促下踏上征途,又不断在它的召唤下回到故土。乡村,始终是中国人的出发点、歇脚处和目的地。
不要只是用冷眼去看我们的父老乡亲。如果我们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深入乡村日常,看看父母长辈、兄弟朋辈的人生,我们的观察也就会增添一分人间的烟火气。我的父辈都五六十岁了,仍然在从事体力劳动。我的平辈,过着与同龄人差不多的平凡生活,读书就业、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本本分分赚票子,实实在在过日子,欢欢喜喜包饺子,心心念念盼着远方将要回家的孩子……这就是中国每一个普普通通家庭拥有的人生滋味。因其平凡而更持久,因其真实,而为每个走向远方孩子的根之所系。
年在,中国乡村就在;根在,未来的希望就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