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春节临近,燕归巢,人归家。站台旁,候机室内,有送别拥抱的人,有焦急等待的人,归家的人们顾不得沿途的美景,顾不得行李的沉重,甚至管不上腹中空空,便急切地去拥抱归乡之梦。
即便是在古代,道阻路长、车马颠簸,也依旧有“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到早还乡”的恋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过年、归乡,一直是根植在中国人心底的情感需求,这种感情根深叶茂,历经千年。
何谓“年”?提起过年,人们满心满眼都写着诸如平安、幸福、富贵、吉祥、喜庆、团圆……这类意蕴的词语,它们无不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最真诚的希冀和向往。在古代,“年”字最早的写法便是人背着禾的形象,一般禾是一年一熟,象征年成,而过年,便是意味着辞旧迎新。可以说,年是一年中最特殊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每个人都精神焕发,满怀期待。作家冯骥才曾说:“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的确,这便是年的真实写照。
不少人说,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的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原本过年才会操办的买新衣、赶大集都可以随时办到,连年夜饭都可以直接下馆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对过年失去了原本的期待,年味变成了乏味;还有少数人谈起过年,把它等同于大花钱、花大钱的日子,认为过年无非是人情往来,短暂的假期,便在花钱送礼中度过了,这种价值观也让年味变了味儿。但是,人们并未因此而感到更喜悦、更满足,反而时常怀古、念旧。
可见,“年味”并不是物质生活的丰盛,而是精神世界的丰沛。并非是现代人缺乏对“年”的感情,而是缺少承载这份感情的载体和形式。
其实,年味儿很简单,它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那一锅热腾腾的韭菜饺子味儿,就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热闹劲儿,就是归家游子步履匆匆的尘土味儿。我们念念不忘的早年的年味儿,是车站码头的终点,是家中等候的父母,亦或是一些旧玩意儿、老摆设。
我们对早前少年时年味儿的怀念,不只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重新出发,重拾年味儿。那么,年味的归途何在?说到底,“年味”就是我们心底的一种感受,年确实变了,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正如歌词所唱“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对中国年文化的一种朴素传承,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年文化传承的摆渡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留长。旧与新,往昔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并非敌对状态,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盘桓在永恒之树上,互相辨认,最终归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