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区有一批绿化工程招投标,负责这项工作的陈局长对此前曾承揽类似工程的一家承包商印象很好,口头推荐了一下,这家承包商最终中标。事后,其司机打着局长的旗号收了承包商一笔10万元的贿款。案发后,陈局长表示对此全不知情、感到非常震惊。但依据党纪处分条例,他已经违纪了。陈局长对此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司机背着他收受贿赂,他也要接受党纪处分呢?(深圳特区报1月11日)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于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在领导干部身边人员工作性质的一定特殊性,领导干部身边人成了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敏感的群体。这个群体中有一些人自视为领导同志的“心腹”,也有领导干部的子女家属、朋友等等,领导干部的身边人一旦出现问题,就更易被社会关注,对党、政府和社会的危害很大。
近年来,领导干部“身边人”频频出事,甚至成为领导干部政治生命的“掘墓人”,主因固然是在他们自己,但跟领导干部的“放任纵容”乃至“推波助澜”有着莫大的关联。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领导干部被“身边人”拉下水、拉下马的为数不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无不在警示我们,权力的“后院”也应是防腐拒变的“前沿”,管好“身边人”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干部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必须时刻管好身边人,才能规避“躺枪”的风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拖下水。
管好“身边人”,根本在于管好领导干部手中的权。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然“无人问津”。“身边人”之所以备受“勾兑”,根本还在于不法分子盯住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企图通过侵蚀领导干部“身边人”而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近年来,党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的“笼子”可以说是基本形成,并且越扎越紧。接下来,就是要狠抓落实,维护好、执行好这些制度。一方面,要运用好个人事项报告抽查这柄“利剑”,由关注干部的“外在表现”向聚焦干部的“财产性利益”拓展,由约束“干部本人”向管好“亲属和身边人员”延伸。另一方面,要变“单兵突进”为“合力推进”,充分发挥巡视、经济责任审计、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量,把从严要求贯彻落实到干部管理监督全过程,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促使其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管好“身边人”,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打铁还须自身硬”,领导干部要用实际行动作出样子,只有自己过得硬,才能有充足的底气管好“身边人”。毛泽东在处理亲情问题时坚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给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规定“不沾国家的便宜、不沾集体的财富、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朱德叮嘱晚辈要接班不要“接官”……老一辈革命家为领导干部树立了管好“身边人”的典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告诉我们,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事事公道正派、疾恶如仇,奸佞之辈自难在其周围站稳脚跟。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党性不强、私欲膨胀,自身不正又何谈正人?领导干部作为“身边人”的榜样和镜子,要带头遵守《廉政准则》等法规,始终以自身干净廉洁正气的形象感染“身边人”、带动“身边人”。
管好“身边人”,还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提醒。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有的领导干部对“身边人”要求不够高,甚至“身边人”出了问题还千方百计替他们藏着掖着或说情开脱,表面上是关心,客观上却是放任与纵容,以致助其变本加厉而滑下犯罪的深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领导干部对“身边人”有关爱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关爱要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更不能越过“边界”、闯过“红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他在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管好“身边人”,领导干部就要拿出这种“六亲不认”的态度。一方面,要勤当“包公”唱黑脸,常敲“廉洁警钟”,祛除“身边人”思想上的“杂质”。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不动摇,发现“身边人”出现不良倾向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