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终岁末新年来的时候,是农村百姓大办婚丧喜庆出钱随礼的黄金时间,也是有的人笑有的人愁的时候。这不,几天前邻居王大哥就唉声叹气地谈起一件事。他有一位亲戚的孩子不久要过十岁生日,自己本来打算随礼200块钱的,可有的亲戚非要出500块钱,出少了吧怕让人笑话,让其他亲戚看不起,只好硬着头皮也打算出500块钱。王大哥说,可这500块钱说起来简单,拿出来却不好拿呀。以前积攒了一点积蓄,去年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一下子把这些积蓄都花光了。儿子并不满足哩,还要让他帮着还贷款。王大哥说,自己家里只有不到10亩的地,每年的经济收入也就是万把块钱。他家的亲戚又多,每年的大事小事也多,如果平均每年要随礼5次的话,平均每次300块钱,那至少要拿出1500块钱。王大哥说,种地还要花本钱,每年的化肥农药种子也要两三千块钱,再加上平时生病买药,一年到头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真的不敢相信生了大病该怎么办?随礼成了王大哥的一块心病。
像王大哥这样的例子如今在农村的确不是少数,许多农民常常为随礼而发愁。事实上,现在农民随礼的金额真是越来越高,从以前的50、100元到现在的200、500元甚至更多;随礼的名目也是越来越繁多,从小孩的三朝饭、头生日,一直要出到老人生病去世。不用说生老病死、上学结婚、建房造屋要随礼,就连谁家买了电冰箱、空调什么的,时常也会请客吃饭去随礼。
亲戚乡邻有个婚丧喜庆之事随个礼本来也很正常,但随礼的数目越来越大,随礼的名堂越来越多,这就有点让人忧心。当然,随礼对于经济实力好的人家来说,随礼再多的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只靠种着几亩土地的农民来说,那就是很沉重的负担了。
其实,面对农村随礼越来越多的现象,作为普通人家首先应该要有自己的主见,千万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跟着不良的风气跑。遇到要随礼的事,先掂量一下这件事重要不重要,是否有必要去随礼。跟自己无关紧要的事,能不随礼就果断地不随礼,不必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被别人拖着去随礼。即使要随礼,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放下面子,不要怕别人在背后的议论,自己愿意出多少礼钱就出多少礼钱。随礼的人更不能也不应该拉帮结派互相攀比,“以多欺少”,看不起随礼少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主办婚丧喜事的人家来说,既然是请客吃饭,就不能一心想着别人来随礼,估算着人家能出多少礼钱?千万不要拿亲友随礼数目的多少来衡量他们情感的多深。要理解每个亲友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难处,人家随不随礼随多少礼钱应该尊重人家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难处也是为自己的将来留下后守。要知道你收受了别人的多少礼钱,将来有可能还是要“还给”人家的,甚至要“还”得更多,家家都有事,人人都有事。
还有更重要的是,农村干部应该带头移风易俗,不能因为自己是干部就随意地接受群众的送礼,甚至强行跟群众索要礼物,把它当做敛财的手段。党中央出台的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就是要改变官场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的丑陋现象,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作为干部应该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在普通百姓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碰到自己要办的婚丧喜庆之事,不但不要大操大办坚决不收礼,还要尽量劝说群众少送礼不送礼。平时,乡村干部应该经常通过广播向村民们宣传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自家的日常生活搞好,随礼莫攀比莫跟风。
总之,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随礼的钱越来越多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每个人都应该抵制这种不良风气。当然,现在农村里也有一些人家办事简单化,互相请着吃顿简单的饭热闹一下,互不随礼一分钱这倒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应该多多提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