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围墙易拆心墙难破

[ 作者:宋佳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4 录入:王惠敏 ]

“高墙围大院,进门查八遍。”这曾是一些群众到访党政机关的感受。为维持办公秩序,采取一些安保措施是必要的,但要避免过分“壁垒森严”,让“门难进”助长了官僚主义,把大院围墙变成横亘在干群之间的一道“心墙”。试想,哪个老百姓没事会找上这些机关大院呢?

如今大多数的党政机关几乎绝大部分都门卫森严,院墙高筑。群众要到政府部门办事不仅要经过层层盘查,一旦发现态度不好,或上访迹象的,门卫就会立马紧张起来,拒绝入内并关紧大门。这种现象不仅把群众和政府官员完全隔离开来,更让老百姓感到“堵心”。 老百姓想到政府部门反映一下情况,办理一些事情,都像对“特务”一样不停的盘查,甚至有可能因为穿戴和态度问题被拒之门外,如此高高在上,这道无形的“围墙”又怎能拆掉?

但就是这道“围墙”,却隔出了两个世界,墙内是高贵的政府机关,墙外是草根的贫民百姓。象征权贵的机关围墙,由几千年历史遗留的官僚思维形成。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政府和媒体呼吁,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要构建以服务为主导的和谐政府,事实上,那道象征权贵的“围墙”仍然屹立着,不仅屹立在现实中,更是屹立在人民的心中。

人民政府的大门理应向人民敞开,因为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主人用纳税钱“雇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没任何理由不接受主人的造访。但事实并非如此,各地政府往往以安全和秩序为由,在机关大院周围高筑墙,多设岗,不让民众自由出入,形成人民政府的大门不让人民进的悖论。人民对此意见很大。

十八大召开以后,我们多次目睹我们的习主席与百姓相融一起的亲民事迹,我们多次目睹我们的克强总理下到民间慰问百姓疾苦,而我们的基层机关单位,为什么就不可放低姿态,做得更亲民一些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政民关系”做一点实事呢?

 政府机关越是“围墙”高筑,干部对群众的“戒心”就越强,服务群众的意识注定不会太高。建设“无围墙政府”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理所当然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赞赏。不过,赞赏之余,还应认清一点,即拆了“围墙”并不等于就建设起了“无围墙政府”。 而“拆掉机关的“围墙”容易,拆掉干群间这堵‘心墙’却困难重重。”换句话说就是,拆除有形的墙易,拆除无形的墙难。

主动拆除“围墙”,意味着公务员们脱掉了那神圣的铠甲,也将对公务员们权贵至上的心灵震撼一击,从此以后,你就与也必须与老百姓一样,不再享有尊贵!只有这样,我们的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形成,我们和谐的政民关系才会真正起步!

主动拆除“围墙”,这本身就是执政自信的表现。主动拆除“围墙”,也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举措。“围墙”没了,群众可以随时随地登门办事,那些官僚主义、懈怠等种种不良作风和习气,顿时没有了空间。当然,拆除心外的“围墙”容易,拆除心中的“围墙”却并非一推了之那么简单。

拆了围墙,更要破除“心墙”;打开大门,更要敞开“心门”。拆掉围墙,是打掉心墙的第一步,但也只是一小步。假如只是门好进、脸好看,事情仍然难办,甚至该办的不办,那么纵是“没有围墙的机关”,也会将党和群众隔在玻璃墙两边。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真正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真正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切实体会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唯有拆除心内“围墙”,才能确保心外的“围墙”推倒之后,不会再产生新的“沟壑”与“高墙”。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