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回家过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这里说的家是老家,是生我、养我、爱我、教导我的地方。
小时候,家是人生的驿站,是一种依靠,父母起早贪黑劳作,让生活好过、过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长大后,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一种牵挂,年轻的我在城市这头,年迈的父母在家乡那头。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乡。这个家乡,总让远方的游子,历尽千难万险后,仍然念念不忘回家的路。
穷则思变,富则思进
我的家乡是湘南一个乡村,这个地方四面环山,村前有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村后有一条蜿蜒向前的省道;这个地方东临江西,南接广东,回城走高速能看到世界第一大跨径四塔混凝土斜拉桥——赤石特大桥,兼具风光秀美的九指岭、形象逼真的“美女梳头”、流传远久的“吕洞宾三望”等。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这在地方发展中成了永恒不变的定律。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说,“穷则思变,富则思进。”只有变,才能让我们适应这个社会。
这次回家过年,依然能够感受到儿时那种品味不尽的特殊味道——备年货、杀猪、杀鸡、烧肉、贴门神、贴春联、敬神祭祖、送灶王、吃年夜饭、给压岁钱、守岁、放鞭炮、拜年、喝甜酒、吃糍粑等等。
当然,还体味到家乡点点滴滴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年轻人外出打工、打拼,在城市接触的东西多了,手艺有了,进入腰包的人民币自然多了,老一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观念也就慢慢变了。
第二个变化是村民的房子亮起来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年攒下积蓄,回家后的一件大事就是把瓦房拆建成两三层小楼,也有的到县城、市里购买新楼房。
第三个变化是村庄的道路活起来了。道路已经修到家门口,买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生产、生活、出门很方便。
第四个变化是村里的网络联起来了。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网上购物逐渐在农村兴盛。
第五个变化是村上的环境绿起来了。周围群山蔓延、树木葱郁、水流清澈,田间的野菜花盛开得分外灿烂,迎接纷至沓来的赏客。
第六个变化是村里的管理细起来了。建立了自来水池,分流到每家每户;建立了村委会办公楼,实行规范管理。
第七个变化是村民的活动多起来了。欣闻同乡某村建立了一个广袤的文化广场,各种体育设施齐全,每遇节日都会自发组织文艺汇演。
这些新的变化历历在目,但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病不易改变:一是观念依然落后。在农村,与办喜宴息息相关滋生出的各种陋习依然如故,很显然,攀比心态尤为突出。
二是环境污染严峻。村里山上附近有个垃圾场,每天固定把整个乡里的垃圾拉过去,不掩埋,直接焚烧,臭气熏天。对此事,前两年回家就已发现,并打热线电话要求搬迁,但至今似乎没有改变。长此下去,必定影响地下水源,渗入河流后将影响下游居民的用水问题。
三是供电负荷不足。到南方过年,家里是湿冷,对于在北方习惯家里有暖气的人来说相当不适应,更何况家里还有小孩。本想安装个空调,但有人说电压不足带不起空调,装了也是摆设。
不管怎样,家乡还在那里,不变的更多的是一份感情、一种情怀,变化的只是对新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每年回家,我都要带一些香烟给亲友,虽然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这是村里的风俗习惯,见人一根、感情近点,家中办事赠与一盒、以表诚挚谢意。
当然,现在我担心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年轻人为了下一代能得到更好的读书机会,多数到县里、城里购房,安家落户,成为城市人,当家中的父母慢慢老去、离开人世,农村新建的房子最后可能没有人居住而成为空房,进而可能成为空村。但愿这一天不会到来。
做事重细节,生活靠勤奋
乡村的变与不变,似乎都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它们的存在。而这一切的存在都归因于人的思想、观念、格局。
这次回家,通过与一些乡亲正面接触和侧面听闻,了解到不少乡村人物的奋斗故事——他们通过艰辛努力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又将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扩散,影响后辈。
在北京从事抽象艺术画的同乡,在对艺术追求和传承之外,还做着另一种产业——在老家种了一大片茶树和一些水果,同时正筹建金台艺术馆湖南分馆。
在上海经商的邻村前辈,通过自己的打拼,在上海安家落户,如今儿女双全,女儿已送出美国读书,儿子则刚满1岁,可谓其乐融融。即便如此,也不忘家乡发展,时常回乡过年。
在广州工作的家门大哥,中专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从求学到工作再到安家,已经打拼26年。他说,大富靠命,小富靠勤。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
在县城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说,一个村的文化人多,有头脑、有思路,就能把整个村搞活。乡村要富、要美,必须有组织者、牵头人来引领。
纵观人之一生,殊为不易,看似平淡的生活往往充满荆棘。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让人措手不及,百事苍生,万古旷世,不知有多少人能在逆境中挺过来。
于我而言,这一点更是让我感同身受——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才有了其他的一切,健康是前面的“1”,成就再多,也只是“1”后面的“0”,没了健康,再大的成就也是枉然。
好身体需要平常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注重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比如漫步、旅行、养心等等,换种活法,让自己慢生活。
俗语云:“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这是人生的超然境界,望此同行。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社评理论部编辑、评论员、记者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2期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