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中国农村改革40周年,农村改革是从土地家庭承包开始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在农民严顺昌的家里秘密集会,按下红手印决定分田单干,若事发有人因此蹲监坐牢,其它人负责将其儿女抚养成人,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同样的桥段还出现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不过故事的发生地改在了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成了双水村二队的队长孙少安。据说当年路遥为写此章节,特意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分田单干这一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解决了当时人们的温饱问题,这一来自当时农民自发的变革,似冰层下的暗流涌动,只待春来冰化雪融。又象母腹中噪动的婴儿,只等呼之欲出分娩临盆。
就在当时稍晚一些时候,1979年的秋后,在我的家乡冀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也发生了一起偷偷分地的事。这就不能不提到青茂叔,因为这件事的主谋正是青茂叔,当时任第七生产小队队长。青茂叔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属牛,今年69周岁,一米八几的大高个,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强,看问题入木三分,能说会道嘴岔子历害。24岁时开始当生产队长,后又任村农场场长、村委会主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村里绝对是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茂叔当队长时,我父亲是生产队会计,两家也算是世交。那时的生产队长比现在的支书主任管事还要多,当时叫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一个生产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有自己的现金保管、库房保管、会计,有钱有物有权,不象现在许多村集体名存实亡,只是一具空壳。当时我们第七生产小队有一百八十多口人,茂叔将这近两百口人的生产生活系于一身,挑在肩上,是真正的当家人主心骨。然而就是这样手指通天的风云人物1979年秋后种麦子时却遇到了小问题。
这一年种小麦,还有二十多亩白地却没粪了,队里的两个大粪坑里的粪上完了,社员积攒的农家肥也上光了,那时还没兴化肥,虽然那时的肥是纯天然的有机肥,除了牲畜粪便就是作物桔杆和土,没多少养份含量,但毕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不能种卫生地纯白地,干地里拾鱼。但这事难不住茂叔,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决定按人口把这二十多亩地偷偷地分下去,每人平均一分来地,丈量后砸上木撅撒上灰眼,各家上各家的粪,集体耩种集体收。明年收获后,每人交够队里7斤麦子,剩下归户里,大家积极性一下上来了,有人把自家茅厕里的粪便熏黑的土坯甚至茅厕砖缝里的土都扫出来也拉到了地里,家里的土地里的虎,那一年庄稼长得还挺好,第二年收获后,每家都分得了比队里多得多的麦子,大家喜不自禁。有一赵姓社员人多力少,八口人六个孩子,以前一直是队里的欠账户,这次一下分了两布袋麦子,比过年还高兴。这块地的位置就在村北红旗路南康庄道西,非常巧合我村西北有一康庄村。这事自然纸里包不住火,后来传到了从村支书升到公社副书记的赵书记的耳朵里,赵书记将茂叔找去训问到底怎回事?茂叔一向尊重这位领导也是他的大辈儿,也没隐瞒,说地没白了种上了就是功,上级知道了,就是糊弄社员的粪哩,社员问起来,就是糊弄上级哩!欺上瞒下,会干的两头瞒,不后会干的两头传。虽然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了,上面也就刚有了分地的风,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远没到来,还没传达到基层,人的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茂叔冒大不违偷偷分地,无意中成为了农村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现在说起那段经历,茂叔记意犹新满是自豪。按说他是旧体制的受益者,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昔日队长的风光不再,但他却拥护这项政策,因为事实上比在生产队时收得多了,现在一户打的粮食比以前一个队收的还多。再不为吃不饱穿不暖发愁了,这不是他当了半辈子村干部日思夜想的吗?现在茂叔的两个儿子都在石家庄经商务工,都让他别种地了,老两口享享清福吧,茂叔不听执意不退地,还转包了好几亩地,还是那么热心,以前浇地都要用绳缯口非常麻烦还漏水,他买了卡子带扣的,方便多了,自己花钱大伙方便,越老越带劲,不能辜负了好时代!
(作者地址:河北省南宫市苏村镇贾侍郎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