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必被捉。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镇电排站工作人员(镇政府聘用人员)、邓坂村原党支部书记程鹏等人就属于这种,十年前,他“带领”六名村干部套取粮补资金,前不久,他们被县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查处。(新华网 9月20日)
粮食补贴是国家对种田农户进行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其作用在于有利于农民提高售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商品率;稳定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然而,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却把粮食补贴变成“唐僧肉”。诚然,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骗取者终归逃不掉法律制裁,可“粮补”被骗,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农民和粮食种植业的热情,寒了百姓的心,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斩断伸向惠农补贴“黑手”正当其时。
说到惠农领域的违规案例,什么粮食补贴、扶贫补贴、残疾补贴等,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违规抵扣、超出政策规定范围发放、骗取补贴资金并非个例。其中更是不乏财政供养人员、村组干部。按理,依照粮食补贴程序而论,由财政所驻村管乡员会同村委会干部上门逐户调查;将登记完成的调查张榜公示七天,接受农户监督;将公示无异议的粮食种植面积核算汇总;将各农户补贴面积录入“一折通”,同时将补贴面积上报财政局等。层层把关,密不透风,不应该有闪失。但缘何会存在问题?
笔者以为,其症结还是出在对补贴对象审核“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执行程序上出了问题,“审”而未“核”,让“微小权力”脱缰所致。当然,也暴露出监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
本来,“审核”就意味着对“粮食补贴”的面积、资金发放数额进行审查核定,也就是要检查、分析、核对有关情况。单从制度层面来看,惠农补贴都有一套严密的审核和审批程序。就以文中的六人为例“因担心用个人的名义申报面积过大被人发现,六人再次商量,决定将虚报的种植面积分散到亲戚名下申报。”问题已然产生,这就不排除担着审核职责的地方政府流于形式,两叶掩目,对上报的数据一审而过,未能认真核查受补对象和数量,也才有了本案中十年前的“沉疴”“旧账”。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是关键。斩断伸向惠农补贴“黑手”,杜绝此类事情再发生,为惠民资金加上一把“安全锁”,既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程序,审计监督做到事前监督,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还要完善拨款、记账以及内部稽核控制制度,提升报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确保资金能安全、高效地发挥作用;更要加大违规的惩处力度。当,监督、管理,完善“全链条”式的监管机制,或许就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