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一村调研,支部书记抱出厚厚一叠党员承诺书,翻看发现,承诺书里的内容都是事先统一打印好的,党员签字后存档,至于党员对承诺是否牢记清楚,是否落实到位,就没了下文。(8月28日 人民日报)
客观来说,党员签订承诺书,可以明确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党员树立日常行为的标尺,让党员能够提高思想,立足本职,干好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过,在少数地方,党员干部承诺书的签订却存在着走过场、摆样子等问题,失去了原味。
承诺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它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走入公众视线的“公开承诺”,群众有理由期待它的“成功变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工作大而化之、“举重若轻”,工作不在点上,精神不在状态,遇到问题就抱着“鸵鸟心态”,要么把自己藏起来,要么把矛盾盖起来,不敢迎着困难上,不敢顶着压力干。一事当前,总是一等、二靠、三看,表决心惊天动地,看成效毛毛细雨,对上弄虚作假,对下“贪污”政策,践行承诺中出现了诸如“一公了之”、“走调偏向”、“缺斤少两”等不良现象。
做出承诺的党员干部,要常思兑现诺言,严格对照承诺内容细化践诺步骤,明确履诺时限,践诺措施,经常性找差距、明方向、善思考、做总结,把庄严的承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党组织也要加强跟踪问效,对党员干部的践诺情况要定期进行点评、考核和公开公示,对“口头承诺”而“实际不动”的党员干部要时常督促提醒,甚至施予问责。当然,我们也要善于利用群众和公众的力量来进行监督,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允诺践诺的“试金石”,倒逼党员干部形成言必行、诺必践的行为自觉。
(作者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