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振兴乡村文化关键在人

[ 作者:焦元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6 录入:吴玲香 ]

——从卫辉市柳卫村看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乡村之魂。乡村文化的繁荣不仅能够提振农村的精气神,而且可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明乡风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人才是振兴乡村文化的第一资源,而乡村是人才洼地。振兴乡村文化,必须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从目前农村实际来看,乡村文化发展好的地方,都有较好的人才支撑,著名作家刘知侠的故乡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就是较为典型的实例。

培养挖掘农村乡土文化人才是根本。乡土文化人才植根乡村,懂农村、爱农民,熟悉乡村文化资源状况,并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容易找到适合当地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也容易赢得群众的信任。柳卫村完小校长陈鸿溪致力于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主编了《柳卫村志》,出版了小学校本课程;普通村妇焦香梅,钟爱文学,成了当地有名的乡村诗人;他们整理出的柳毅的传说、柳卫高跷、柳卫陈氏骨科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到卫辉市的一半。从农村教师、返乡退休干部、农村退职干部、退伍军人、传统艺人等能人中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有利于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

注重引导大学生等优秀人才返乡扎根是关键。作为人才洼地,不仅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几乎不到乡村扎根,就连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也很少想回乡做事。解决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不仅要用好地方高校、职校、群艺馆、文艺团体等教育培训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专业人才,更要鼓励大学生返乡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柳卫村“90后”大学生刘喜燕不仅在2014年导演了全河南第一台村级“春晚”,而且毕业之后回乡创业办舞蹈培训学校,积极参与组建和指导乡村文艺团体,投身乡村文化事业。如今的柳卫村,组建了高跷队、盘鼓队、旱船队、花棍儿队、舞狮队、广场舞队等十几个演出团体,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大丰富。

营造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乡村文化发展氛围是保障。浓厚的乡村文化发展氛围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柳卫村,在当代孕育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刘知侠和《铁道游击队》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柳卫人投身乡村文化事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造就更多高素质“文化”新农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手工工艺、民族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为文化人才实现价值追求提供丰沃土壤。扶持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既传承好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又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和国外文化优秀成果,为人才丰富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河南省卫辉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