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20日)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基层环境管理混乱,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迟迟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展现强烈使命担当、蕴含深厚民生情怀、具有宽广全球视野,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笔者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破窗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就要谨防打破环保“第一扇窗户”之人。
“破窗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也就是说,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而“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因为有了“第一扇破窗”,人们就会产生心理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不少人会这样为自己破坏生态环境辩解,“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证实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存在“破窗效应”。
党员干部不仅不能做打破窗户的人,还要努力做修复“窗户”的人,如果能够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就定能有效阻止“破窗效应”萌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深入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其中一项原则就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这一原则,就是在试图修复“第一扇窗户”,当环境得到修复,其他人就会自动地注意环境维护。
对于那些打破生态环境“第一扇窗户”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针对那些心存侥幸者认为“抓环保就是一阵风”,就要用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监督制度,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来为环保正名。同时,通过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才能对那些想去打破环保“第一扇窗户”之人起到震慑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