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没钱。”重庆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村支书敖晓刚说,20元、30元的办公费,都得向镇里伸手。马草村有500多户人家,2000多亩菜,7000多亩血橙。村里产业欣欣向荣,集体经济却一穷二白。想为村民办点事,一直有心无力。一些村民想修条通到家门口的便道,几次找到村委。村里无计可施,只能任人数落。(1月29日 人民日报)
所谓“空壳村”,是指集体经济薄弱、财政亏空的村子。在现实语境中,某些村的村集体基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更谈不上集体所有的企业或者有股份的企业,集体收入极其低下,或者无经济收入,甚至负债累累。“空壳村”的形成有多方原因,与地理环境、管理方式、村干部能力等方面不无关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空壳村”进行扶持,其意义是重大的,受益的不只是村落。
大多数“空壳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就连基本办公经费,很多村都出不起。正如重庆市荣昌区一样,针对辖区范围内89个“空壳村”的现状,拿出具体举措,从全区范围内整合财政资金,筹集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15个村成为试点,获得120万—150万元不等的资金。这样的“输血式”给予,对村集体来讲,无疑是具有带动作用的。
其实,很多村落造成“空壳”的原因,并非是当前的村干部们不思进取,而是受地理环境因素,加之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前,很多“空壳村”一直想壮大村集体经济,虽然想了很多点子,但是囿于缺乏本金,导致思路无法付诸实践,无法转化成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和方法。
这些“输血式”的资金扶持,变成了“造血式”开发的引擎,一些村落得到了上百万元的扶持资金,有的成立合作社,购置收割机、旋耕机,承接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本村村民按市场价八折、本镇村民九折付费,还有的成立产业发展协会,向本村种养殖户和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互助资金。
表面上看,受益的是村集体和广大村民,但是,对于地方党委政府而言,仍然是有很多好处的,虽然一次性投入了上百万元,但是,这一次性的资金,却可以带来几倍、十倍的社会效益,增强了村集体的发展动能,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也让村级发展更稳步向前。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