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钉子”精神助力脱贫攻坚

[ 作者:康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7 录入:吴玲香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最艰难的任务在偏远贫困山区,最繁重的任务是如何使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就要求我们具有“钉子”精神,全力以赴脱贫奔康。

要“小”。扶贫要有大梦想,更要有小目标。像钉钉子找准一个点,建立一幅蓝图,规划时间节点,做好生产台账,是脱贫致富的启点,也是脱贫不返贫的终点。现在有些贫困村扶贫之路依然艰难,擅长定调子、吹号子,不擅长定目标、找路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发展起来,比如引进企业半途而废,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无人参与,达不到全面脱贫不返贫的要求。对于每一户贫困户,都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反之,即使现在来看脱贫了,将来还是在贫困线以下,这就劳民伤财了。

要“硬”。钉子有敢于硬碰硬的精神,在走到贫困硬壁的时候,要有敢于较真的精神,敢于向贫困宣战的勇气。对于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故返贫的贫困户,不仅要耐心地鼓励他们,更要有实际行动,从要求帮变主动帮。改变等靠要思想,改变送钱送物现象,改变帮一时态度,着力于碰硬较真,培训技能,规划产业,筹措资金,带人技术指导。着力于提升贫困户致富意识,着力于增强贫困户致富能力,着力于感恩教育,保持淳朴民风。只有敢碰硬,才能在扶贫路上走的更长远,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全民奔小康。

要“恒”。习近平总书记说,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脱贫之路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走完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一步一步,下足“绣花”功夫,将脱贫道路做实压牢。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某个简单活动,而是要长期坚守一线,深入到农村、到贫困群众中去,宣讲扶贫政策,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及时的“回头看、回头帮”,拉上掉队成员,同时还要兼顾跑得慢成员的一项持久的旷世马拉松,只有保持“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在脱贫路上赢得人心。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以“钉子”精神,紧盯目标、苦干实干,为在2020年全面脱贫,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作者地址:四川省南江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