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很多第一书记对扶贫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深恶痛绝又深感无奈。(12月18日 人民日报)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是历史性的成就。但是,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越是困难的叠加期,面对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广大扶贫干部就应该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攻城拔寨,攻坚克难。然而改来改去的扶贫表格,形式多样的扶贫验收却早已让基层扶贫干部精疲力尽,不得不痛彻呼吁:“不怕事多任务重,就怕要求不实用。”
“为了迎接检查,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几百次,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不少于2万元。”这种不停填表迎检的形式化扶贫难道不正是一种变相的腐败?众所周知,迎检资料是全面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的载体,是脱贫攻坚档案的基础和原始的依据,做好做全本无可厚非。然而,朝令夕改的扶贫表格不仅加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更难以让基层扶贫干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脱贫成效和质量上去,这又怎能打赢这场惠及万民的脱贫攻坚战?
形式化扶贫说到底跟考核验收不重实际不无关系。检查组进村验收主要还是看工作有无痕迹,而扶贫资料又能最全面,最直观的展现扶贫工程和帮扶成果。试想,若连最基本的印证资料都没有完成,又怎能证明扶贫工作的成效?但面对省、市、县、乡各级督导组不统一的验收标准,基层扶贫干部只能疲于应付,资料扶贫,数字脱贫早已成为常态,而这又怎能真正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在“互联网+政务”日益流行的今天,全国扶贫子系统已成为各个基层扶贫干部的标配,既然已能通过“互联网+”让扶贫档案填写,修改更加方便快捷,那何不统一用之?这样既然能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让基层扶贫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扶实效上去,何乐不为?
不重实际的考核验收说到底跟各级的“注意力政绩”有直接关系。比如,为了迎接检查,有的村制作大型标识牌、宣传牌,花费数万元,只为了让检查组看着舒服。这样把扶贫工作重心放在“领导注意”上,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注意力政绩”。这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折射出的是作风问题,反映出的是腐败现实。
基层扶贫干部最反感“花架子”,最欢迎“捣实锤”。诚然,要杜绝形式化扶贫,一方面各级扶贫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奉献;另一方面还得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验收体系入手,让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验收体系引导基层扶贫干部回归“扶贫一线”主战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八洞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