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渐成反腐利器

[ 作者:伍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3 录入:吴玲香 ]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今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202.5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83.3万件,谈话函询18.3万件次,立案38.3万件,处分33.8万人(其中党纪处分28.3万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56人,厅局级干部2300余人,县处级干部1.4万人,乡科级干部5.1万人,一般干部6.3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20.8万人。(人民网 10月29日)

数据直观,且最具说服力。今年前9个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接受信访举报、处置问题线索、谈话函询、立案及处分人的数量仍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达56人,这在集中“打虎”之后,无疑是令人吃惊的。可见,反腐一直保持着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停的高压态势;但也说明,腐败的存量仍不可小觑,接下来,还需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严密监督网,不断营造政治生活的清风正气。

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问题线索都来自于群众的举报,且线索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在提高。处分的干部层次从省部级及以上一直向下延伸到一般干部、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实现了全覆盖;值得注意的是,在问责的力度加大的同时,问责的范围和层次也在加大,那些看似与党纪党规打“擦边球”的行为,也可能涉及违纪,也会受到严厉问责。事实上,从通报上看,大部分受处分干部都属于科级及以下干部,他们相对各职务较低、权力较小,分布在各个地方各个单位最基层的单位,是离群众最近的干部,其一言一行都倍受关注。更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基层乡镇同级监督虚设,上级监督延伸不到,形成了监督盲区,让一些“蝇贪”“蚊腐”有了“绝对权力”,形成了“绝对腐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离群众最近的党员干部是党的神经末梢,其一言一行关系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只要是群众的保命钱,即使只涉及几分几厘,也是性质极其恶劣,对党群、干群关系破坏极大的。党风、政风如何转变?政治生态如何从源头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吏治,要紧盯基层的“微腐败”,从严惩治“蝇贪”“蚊腐”;狠抓党员教育,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党性修养;形成正向激励环境,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务实为民干事精气神。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渐成反腐利器,形成了广泛持久强大的震慑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了灵活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机制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确保了监督问责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震慑。正风肃纪永远在路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需再接再厉,更加有效运用第一种形态,将监督关口前置,坚持抓早抓早、防微杜渐,为持续营造政治生活的清风正气不断发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