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要攥紧监督执纪这把“戒尺”

[ 作者:吾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录入:吴玲香 ]

“感谢纪委帮我追回了这笔款,老人家可以安息了……”2018年1月12日,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头铺“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违纪资金返还会现场,先锋村村民唐明球收到了退还的10500元危房改造补助款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只为这笔钱,更为已经过世的父亲。(5月7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雁过拔毛”式的“微腐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立在为群众争取优惠、补贴的基础上,被群众看成是应该打点的“好处费”或者是应该懂的“规矩”,很多群众在面临这样的腐败时迫于怕失去而不敢“开腔”,吃了闷亏,有苦难言。蝇头小利看似不痛不痒,实则让群众痛心疾首。要根除“雁过拔毛”式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攥紧监督执纪这把“戒尺”。

一是挺纪在前,树立党纪国法应有的威严。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想尽办法,不能打着带领群众致富的幌子谋私利、填私欲。各级纪委机关要主动亮出底线,拉起高压线,将党纪国法挺在前面,让各级扶贫干部因普法而知法,因知法而尊法,因尊法而畏法,树立起以党纪国法为准绳,在制度的监督与法律的管控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二是制度先行,形成公开完整的监督链条。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要想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实惠,必须得形成起公开完成的监督链条,监督好制度执行的环节、力度、结果,只有把握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才能避免“钻空子”的现象发生。

三是从严管控,构筑群众监督举报的保护墙。常言道,“群众眼睛是雪亮的”,离开群众参与的监督就不是完整、合理、有效的监督。但有的党员干部却打着为群众争取优惠的幌子填自己的腰包,并仗着手里有的一点权利,让群众在面对腐败时因怕被报复而不敢怒、不敢言。群众为什么怕,归根结底是缺乏安全感。必须构筑起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体系,同时保护好群众的隐私,让他们主动参与监督、有效参与监督、放心参与监督。

四是深入研究,切断腐败问题再度产生的后路。腐败问题产生后,不能片面就事论事,否则只处理了面上的问题,内在的矛盾的得不到解决,腐败便会不断侵蚀,让脱贫攻坚工作陷入泥沼,难以开展。要主动分析研判腐败产生的原因,调查摸清腐败蔓延的程度,严肃处理腐败行为、腐败分子,最终切断腐败再度产生的后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蒲江县国土资源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