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坚持“拍蝇”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99起,处理283人、党组织3个,其中处分266人,追究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监督责任33人,移送司法机关59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8月8日)
对于“拍蝇”,笔者记得有评论如此谈及:“苍蝇”虽吸血不多,但其害如“虎”,“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诚然,腐败不分大小,都是侵入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坚持“拍蝇”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实践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继续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坚持零容忍的态度、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处的尺度不变。无疑,传递了反腐败的信心,荡涤了“养痈贻患”。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如果说“老虎”的落马令人痛心彻骨,那么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看似虽小,则往往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最深。以扶贫领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以对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违纪行为;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期间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等突出问题;以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存在的管理混乱、违规处置、隐匿虚报、贪污挪用等突出问题为例,无一不触痛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也正是这些出现在群众身边的“苍蝇”、“蚊子”,严重败坏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理当严字当头。
养痈贻患,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贻患,我之谓也夫!”。本指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喻指纵容姑息坏人坏事,结果自己遭殃。事实上,“老虎”与“苍蝇”非孤立存在,往往是在一念之间。“苍蝇”变为“老虎”只是时间、机会的问题。“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葱。禁微则易,救末则难。”如果说放任“苍蝇”存在,伤的是群众之心,损的是党旗之威。为此,通过对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并在省级主流媒体进行曝光,形成有力震慑,值得一赞。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再进一步说,一些人在腐败泥坑中越陷越深,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抓早、抓小。正所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唯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心存敬畏,正确对待权力、谨慎使用权力。事实证明,要让党员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除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外,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尤为关键。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实际行动,方能构筑起惩防腐败的“高压线”与“防火墙”。
惩治腐败事关民心向背。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说一千道一万,规范权力运行、强化制度约束、加强权力监督,把反腐之剑高高举起,把反腐之网织密织紧,无论“老虎”“苍蝇”都无所可惧。
作者单位:四川省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