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办事真容易,不用再托人、找关系了。”说这话的是河南周口项城市秣陵镇西大街的黄泰山。2005年结婚后,黄泰山夫妻俩户口一直没迁到一处,今年孩子要上学了,常年在外打工的他急了。没想到,和妻子来到镇群众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不到5分钟就办完了。(8月4日人民网)
“民者,万世之本也。”近年来,尤其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窗口单位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毋庸讳言,人民群众“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意识不强,为群众办事吃拿卡要;有的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克扣失地农民土地补偿款,套取危房改造款等等,不胜牧举。“以前个别基层公务人员无利不起早、没钱不办事,哪怕‘仨瓜俩枣’也收着。”这正是当前“微腐败”的真实写照,映射出一些基层干部的丑恶嘴脸,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办事难”的无奈心理。
“微腐败”案件之所以高发频发、屡见报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病灶没有消除”而“滋生的土壤仍在”。一方面,“微腐败”行为较小,又极具隐蔽性,群众对这些案件习以为常,没有举报和检举意识,上级和纪检检察机关很难监督发现问题,即使有关部门尤其基层纪委有一些线索,但认为这些行为很小,处理起来未免“上纲上线”,不近人情,“出于保护干部的目的”,对这种行为放之任之,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微腐败”实质上是基层干部对公权的滥用。有的人一门心思想拿“好处”、吃“回扣”,在他们眼里“吃、拿、卡、要只是小节,违法才是大事”,明里暗里拿权力变现。“小鬼难缠,办事太难。”正常渠道没法办,老百姓只好托关系,找熟人,塞点“辛苦费”,送点“土特产”,导致权力寻租、潜规则等暗流涌动、屡见不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微腐败”是基层群众的“切肤之痛”,让他们苦不堪言而又敢怒不敢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掉以轻心,长此以往,“集腋成裘,积水成渊”,必将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腐蚀党的执政根基,毁掉党和人民的伟大基业。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针对基层工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严密、办事不公开等乱象,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立“防火墙”,消除“风险点”,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要紧盯民生救助扶持、土地征用流转、低保医保等基层腐败易发领域,采用“线上+线下”方式,着力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要始终保持惩治“微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只有不断增强执纪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微腐败”抓早抓小、重拳出击、露头就打,才能真正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中共绵阳市游仙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