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对困难人员的另一种认识

[ 作者:卜建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9 录入:实习编辑 ]

  2017年7月17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部分困难群众‘懒得’脱贫”指责一些困难人员让扶贫干部“头痛”。周刊记者举例“到北京当保安,嫌离家远;到一家知名电子企业工作,又觉得加班太辛苦… …”为由,指责困难人员的观念、思想存在问题,并认为他们信仰弱化,而强调了干部们的无奈。

  我是一名村干部,不知觉也与困难村民打交道已刚好十年。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多数人习惯把有劳力、无劳力、残疾人员、低保户、五保户区分开来。但,这分类或许只是方便文档管理,但实际的贫困户当中,还有一类是未被我们重视,或许,也可说被我们标准化后,遗忘了。

  我们村干部也时常与这类困难群体打交道。如国家有新政策对困难群体区别之后,针对一些群体采取财政的补助。我们村干部不但要电话通知他们拿证件到村委会办理,有时还要亲自上门通知这类人。但,不论我们村干部工作做得多么的仔细,这类困难群体总会再一次到村委会咨询所带的证件,或是,总带少、带错一些证件。对于他们,我们通常称其为弱势劳动力。但,我觉得应该将其归类为智力、精神缺乏人员。

  他们有一共同点,就是文化低,缺乏自信,没斗志,但他们还有一些劳力,只是普遍干一些简单、重复、低收入的工作,或是没工作、“不想”去工作。对新环境适应相当差,对介绍的工作有很多不愿意的困难。他们这些自身原因的问题,造就他们家庭或个人长年累月积溥成厚,最终成为困难家庭或困难个人。

  他们的存在,我们不必追其成因为何。但,他们被认为“懒”、“笨”的困难群体,是我们扶贫工作应该关注的新问题。我反对以正常思维或精神去套贬他们。俗语“江山易改,品性难移。”当他们的思维一旦固化,是很难从外部影响其改变,年岁见长,思维越僵。我们现社会时常以吃古不化形容一些上年纪的人,也是这道理。

  对于这类人,我主张扶贫时从其家庭年青人员着手。如扶学习、读书、培训等影响其世界观,减少这类困难群体对其下一代的继续影响。如这类人只是个体,又如果其年岁较大了。我建议把劳动位让年青的去干吧,没必要强迫使其产生反后果,到时反而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稔石村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广东省扶贫办 2017-07-1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