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下乡采访时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大伤脑筋,也让贫困群众颇多怨言。多位扶贫干部表示,希望能改变传统的考核办法,让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田间地头,给贫困群众多出些实招,多办些实事。贫困群众则希望少摁些手印,多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07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到2020年要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进入小康,这是扛在共产党人肩上的责任。越往后脱贫攻坚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然而为了压实任务,各级在考核方式中,出现了各种表表册册和资料,让帮扶干部忙于会议和做表册的虚功中浪费了大量时间,既让让基层干部大伤脑筋,也让贫困群众颇多怨言。
因地制宜制定考核方式。其实脱贫攻坚考核最有效的办法是,深入扶贫一线检查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致富增收产业的培育情况,深入贫困户的家中,调查其住房、饮水条件,粮食储备、衣被和粮食作物收成、副业发展等情况,算好收入帐是最简单的办法。而一些单位却在考核中注重文件、资料的完善和表格的完善,挤占了帮扶干部深入一线与群众实地研究脱贫攻坚的时间,而且还要帮扶群众在资料上反复摁手印,导致帮扶干部虚功实做,影响了帮扶的成效。
形式主义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改革扶贫考核的方式方法,从重视文字资料和表表册册中走出来,只保留必要的文字资料,而是把考核的重点放在群众致富增收的实效上。让帮扶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扶贫本身,有时间去协调项目资金,跟困难群众一起谋致富之策。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破解扶贫工作的难点。同时主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摸清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难,减少群众摁手印手麻烦,才能增强困难群众的发展动力。
消除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需要下真功。形式主义的根源出于考核方式出了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在落实中央的扶贫政策、结合本地扶贫工作的实际进行清理和整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文字档案资料的考核,把督察考核的精力放在帮助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精准开出致富的药方,督促相关扶贫项目快速落地,凝聚帮扶干部和群众的力量,致力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破解群众增收的难题上,才能调动当地干部群众脱贫增收的积极性。
当然要消除扶贫考核中的形式主义,更要压实当地干部的帮扶责任,在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培育新兴产业、农产品经纪人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上主动作为,运用群众的力量破解脱贫攻坚的难题,才能完成扶贫的目标任务。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