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的奶酪不能动

[ 作者:王维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0 录入:实习编辑 ]

  据统计,截至2016年8月29日,中央纪委和部分省区市、副省级城市纪委共通报曝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25批次、182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曝光相关问题7批次、701起。在这883起典型问题中,扶贫领域的突出问题为325起,约占通报问题总数的37%。

  今年以来,案件线索和正在查处的案件较同期,都有大幅增加,就连中央、省级扶贫专项资金也有人敢贪污、侵占、冒领和挪用。如:仙游县委农办原副主任郑金福及县扶贫办干部温文彩等人,由于违规发放、审核把关不严,造成涉及8个乡镇29个村38户家庭的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相关人员,违规领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1.4万元;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薛俊勇利用职务便利,私自挪用其经手的老年节困难家庭失能老人护理补助金10.08万元,用于个人投资营利活动;阆中市柏垭镇羊鹿村支部书记何正权等人,采取编制虚假报账资料、虚报贫困户的方式,套取“整村推进”项目财政扶贫资金合计68.7万元;梓潼县农办原主任王兵等人履职不到位,导致财政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被骗取16.5万元;蓬溪县鸣凤镇宽台村原支部书记梁恩文等人先后两次私分1.95万元,并将7.3.29万元结余资金违规挪用。这些情况说明,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还较为普遍,而且多发生在基层,特别是乡镇、村组一级,有的人仍然敢动扶贫“奶酪”,反腐败的形势严峻、不可低估。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更向贫困宣战,出台了各项扶贫政策,中央和各级政府划拨了大量扶贫专项资金。这是贫困地方,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是我们完成党中央制定的全国脱贫战略决策和部署、实现全国脱贫目标的“药引子”。这些资金只能用在贫困地方的贫困群众这个“刀刃”上,绝不能变通、变味,绝不能在“鸡脚杆”上刮油,更不能“歪”进少数腐败份子的腰包。

  乡镇、村级是我们政权的基础,干部虽然位不高、官不大,百万以上的“大贪”很少,绝大多数是几万以内的“小贪”。这些群众身边的腐败,巧列名目、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丧尽干部本色,不管大小,但性质恶劣、影响很坏,群众深恶痛绝。这些年来,尽管党中央反腐旗帜鲜明,利剑高悬,成效明显,已经在全国形成“不敢腐”的压倒态势,人民群众无不拍手叫好。但是,仍有利欲薰心、执迷不悟者,不惜以身试纪试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整肃,让腐败无藏身之地、无容身之所。

  近日,中纪委王岐山书记在全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讲话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要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问题,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更是亮明了党中央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群众身边的腐败作斗争的坚强决心。

  扶贫的钱必须到村到户到位,一分钱也不能“损”在途  中,扶贫的“奶酪”只能由贫困群众吃,别的任何人不能动。

  作者单位:乐山市沐川县利店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