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两万多宗农房被拆无补偿,群众为啥没意见?

[ 作者:吴齐强 卞民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6 录入:实习编辑 ]

  在农村,有两件事做不得:一是挖人祖坟,二是拆人房子。不然,就算脾气再好的人也会急红眼。

  在江西省余江县农村,拆房这事却让众人叫好。从2015年8月起,全县1040个自然村陆续宅改,清退多占宅基地、拆除旧房舍,不到两年时间退出宅基地27530宗3788亩。

  有人说,城里拆房动辄赔几十万上百万元,农村房子再不值钱,退了这么大面积,政府肯定赔不少!

  这个还真没有。余江县财政直接用于宅改的资金仅4500余万元,平均到每个自然村不过4万多元,主要用于建筑垃圾清运。22299宗2887亩更是属于无偿退出,也就是说,不仅拆了房,还不用补偿。

  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背后,到底有何玄机?且听眼哥慢慢道来。

  为啥改——子孙后代要吃饭

  建房20多年之后,阳光终于照了进来。平定乡沙溪村,张文忠一家头一次发现,屋里的世界原来也可以这么亮堂。

  以前的日子,着实过得憋屈。当年建新房,几乎每块砖、每片瓦,都得靠人手抬肩扛。不是没有工具,而是没有能通车的路,想进也进不来。前面一栋旧房,已经空了近30年,却把张文忠的房子挡得严严实实。在自家做个饭也不容易,去趟厨房得从别人家门前过,钻五六米长的巷子。最宽的地方不到一米,最窄的地方不足半米。

  办法不是没想过,邻居也都是叔伯兄弟,可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农村人念旧,横竖都是祖上留下的,再破再烂也是个念想,给多少钱都不卖不换。据余江县国土局统计,全县农村宅基地9.24万宗,其中闲置房屋2.3万栋,危房8300栋,倒塌房屋7200栋。

  破败的老屋或散布各处,或集中连片,占据了村庄的大量空间。牛棚、猪圈、露天厕所,零零星星填满了整个村庄。脏、乱、差,成为村庄环境的真实写照。村庄不论大小,几乎找不出真正的路。南方又多雨,村里常年泥泞不堪,村民进出只能穿高筒雨靴。

  在人多地少的平原地区,因为无新宅基地可批,农民就私下交易,价格炒到5万多元,买都买不起。实在没辙,部分农民打起了自家粮田的主意。没几年工夫,房越来越多,田越来越少。

  杨溪乡江背村,总共1300亩粮田,人均不过八分地,光盖房子就占掉了七八十亩。村民也愁:这样下去,子孙后代靠什么吃饭?

  不仅如此,涉宅基地的矛盾纠纷频发。江背村有一户人家,亲兄弟俩为了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一人死亡的惨剧。活着的,坐牢的坐牢,不坐牢的也逃离了这个伤心地,原本热闹的宅院没了生气,多年来一直荒废。

  在一些村庄,干群关系长年紧张,背后也有宅基地的影子。一户多宅、多占宅基地的,往往在村里也有钱有势。这种不公平现象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群众对干部不信任。

  弊端沉积,宅基地制度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怎么改——村民做主,不偏不倚

  中童镇坂上潘家村,26年没开成过一次村民大会。村里两派相争,势同水火,只要开会就打架。有位县领导曾言:这个村,得专门设个派出所来管。

在新疆做生意的潘良胜,受邀回村主持宅改。头一件事,就是开村民大会。没成想,凡是在家的人85%以上都来了,而且都赞成宅改,没吵也没闹。

  潘良胜总结,事成不成,得看群众信不信你。“群众会打算盘,我长年不在家,跟哪一派都不沾,在村里也没啥利益牵扯,干这事不光没钱赚,还得自己贴钱。”

  在余江县委书记路文革看来,群众路线是余江宅改的核心理念。“村里的事村民办,让村民做主,靠协商解决问题,这样才最彻底。”

  余江县在各村遴选有声望、处事公正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事务理事会,并赋予其宅基地分配、收益分配、农民抵押贷款等12项权力、15项职责。宅基地怎么退,县和乡镇不拿意见,全由理事会定夺。理事会成员只做事,不拿一分钱报酬。

  政府也没闲着。县里筹资2000余万元,为1040个自然村编制村庄规划。县乡两级大张旗鼓搞评比、表彰,让理事会成员和支持宅改的村民有荣誉感。县乡党委政府做后盾,让理事会敢承诺、能兑现承诺。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农民还是城里人,都是一样的。多数村民并不反对宅改,但心里有顾虑,怕不公平,怕有头无尾。

  余江县国土局局长蔡国华下乡时,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看他像个“管事的”,便冲着他喊:“你拆我家的房子不打紧,但是要一直拆下去,不然我肯定要骂你!”

  一些村庄宅改遇阻,既有村情复杂、思想不通等原因,更有长期存在的基层治理顽疾。但难题并非无解,办法归结为12个字——党员干部带头,公平公开公正。

  “一个号令”“一把尺子”,余江县按照“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原则,坚决清退多占。对历史形成的超面积多占、且确实无法退出的,一律由村集体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自行收费调整。党员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带头退出多占宅基地,为村里做实事办好事。

  在东阳王家村,理事会第一次开会,没一个人作声。86岁的老党员王怀达不是村两委成员,也不是理事会成员,当天只是列席会议。虽然耳朵听不见,可他心里亮堂。“这个事极好啊,政府还帮着搞建设,先拆我家的。”

  王家村宅改困局迎刃而解,现在已经拆了65栋房子。

  往哪改——群众得有获得感

  接受试点任务之初,余江县四套班子分头调研回来,心里都有点犯怵。

  路文革说,关键是要换思路,分析出群众在改革中有什么获得感。“这事想清楚了,方向就找到了,路子也就明晰了。”

  那么,群众到底有什么获得感?

  坂上潘家村,83岁的潘书荣每天都要绕村走上一圈。过去村里没条通村的路,只能在自家门前溜达。谁家有丧事,棺材都抬不出来。如今,出门就是水泥路,去哪都通畅。“晚上也不怕摔跤,做梦都想不到,起码能多活两三年。”

  环境好了,村民心气就顺。今年5月,平定乡鲁王村的光伏电站准备动工。前些年,群众对政府、对干部不信任,搞光伏电站的事死活谈不拢,村民宁肯地里长草也不流转。现在不一样,宅改成果看得见,村民都觉得政府是真干事。

  宅改,也不是一味拆旧房,而是一个寻找乡村记忆、传承文化的过程。近两年,余江县先后进行了两次文物普查。对有保留价值、有文化特色的老建筑,不仅不拆,反而投入资金修缮保护;达不到文物保护标准的,由村集体进行维修后作为村史馆或村民活动场所。实在无法修复的,由专人收购可用部件,另觅新址建设特色古建筑群。

  有人问,宅基地退出来,以后再想建新房咋办?

  “只要符合‘一户一宅’政策,就给批新宅基地。”蔡国华介绍,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村民,如果退出宅基地或放弃在农村建房进城落户,“原有农村待遇不变,享受住房、教育等优惠政策,15年后可自愿选择是否回村建房。”

  宅改以来,余江县未出现一起到省到京信访案件,未新增一处违章建房。村集体收回的宅基地,可满足10到15年内村民新建房所需。

  今年年底,余江县将全面完成宅改。不过,对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大命题而言,这远不是终点。

  “后续管理跟不上,出现反复就会功亏一篑。比如再批新宅基地,不能谁再多占。”潘良胜希望,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负起责任,“要有规章制度,更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江西省国土厅副厅长许建平则琢磨,宅改退出的土地,效益怎样尽快发挥出来,“尤其是对像余江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怎么开发利用,怎么让农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6月12日,余江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定乡洪桥吴家村小组一块13339平方米的土地挂牌出让,起始价82万元。这是余江宅改后推出的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或将载入江西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史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人民日报人民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