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榆林市针对扶贫工作再出新措施。据榆林市扶贫办文件称,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管理,对全市参与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6月30日 新京报)
对扶贫干部实行GPS定位管理,搭载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管理,随时监控扶贫干部在岗情况、工作轨迹等,看似“高达上”,实则这样的“精准管理”是否值得广大群众点赞,是否有效监管干部扶贫工作,是否切实可行都有待理性思考。
GPS定位始于军事项目,主要用于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兼具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如此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技术,而今用在“自己人”身上,只为监控扶贫干部在岗情况,未免“大材小用”。市扶贫办只需安坐办公室,就能对基层干部活动轨迹了如指掌,在岗情况一目了然,何等方便!
然而,扶贫干部每天在岗就能确保扶贫效果显著吗?答案必定是不能的。扶贫人员每天朝九晚五签到,不接触村民、不考察村情、不了解村意、不探索脱贫致富之路,有心懈怠者甚至在上班时间内自己或请托他人在所驻村晃荡一天,就可以被记录下“准时上下班”的轨迹,面从后言,百姓不会点赞,监管不会有效,工作不会落实,如此监管扶贫干部对于“精准扶贫”又有何意义呢?
GPS定位的初衷是为了遏制扶贫不扶的懒政,但就实际实施而言,一则专门签到未免流于形式,消磨扶贫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则GPS定位的只是一个信号,扶贫干部监管还需“人机”结合;三则定位数据容易泄露干部隐私,造成公权力滥用。“精准扶贫”只是注重位置“精准”,监管如此创新也不过尔尔。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