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从深度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明确重点、作出部署,提出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条要求,为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实践路径。(新华社评论员,6月24日)
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从传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型,但是很多基层干部的思维还没有摆脱传统扶贫的桎梏,常常以修了多少路、栽了多少树、养了多少猪等,抑或工作档案的留存、编制经费的投入、宣传的力度等,来衡量扶贫的成绩。其实,这里面很多的思维和方法还是走的传统扶贫老路。
精准扶贫和传统扶贫最大的差别在于精准识别,这也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基础只有找准了贫困户,摸清了致贫的贫根,才能从源头上对症下药。
目前国家制定的识别标准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识别标准,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劳动能力难以量化、收支情况难以掌握等种种因素,农户年收入的统计难度相当大。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基层对贫困户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只能在名额受控的情况下,依靠村民推荐、民主评议、社会公示等程序来予以实现。
然而,民主评议是建立在村民主观认知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教授汪三贵在乌蒙山片区、武陵山片区的抽样调查发现,建档贫困户中有近50%的农户高于贫困线标准,民主评议导致的识别错误如此巨大,对精准扶贫工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连真正的贫困户都没有找到,致贫原因都没有摸准,谈何精准扶贫呢?
做好精准识别,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扶贫大计,也是打通服务人民“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思想上,基层干部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工作的难度之所在,树立起不怕苦不怕难的信念。
在工作方式上,要有限度地依靠民主评议,在村民推荐的基础上,加强入户调查、实地探访等,充分听取本人、邻居、村委会等多方面意见,并建立完善的纠错问责制度,让真正贫困群体充分得到政策的扶持。同时,还要多方面考虑致贫的原因,建立长短期脱贫目标,长期来看,要重点解决贫困家庭的产业发展和创收问题,而短期则要重点解决医疗、生存问题,以及儿童的营养、教育等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总的来说,精准扶贫就犹如点穴治病,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作者单位:锦江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