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村扶贫路上的故事
城市的夜空让人懒得抬头,但两种夜晚我终生难忘,一是童年之夜,群山静穆、月色溶溶,在草垛中翻腾,在大人呵斥下回屋,心还在月下驰骋。二是行伍之夜,星垂阔野,边关冷月,手握钢枪,那缕乡愁永不疲倦地拍打着情感堤岸。没想到三年扶贫,每每在村民屋堂前,皓月当空,树影婆娑,薯干花生,浊酒一杯,真话真情,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走入心底,这样的夜晚也是难忘!
“炖”好一只鸡
进村没几天,在热气腾腾的火炉旁,工作队与村书记一班人正在炖一只老母鸡。进村前,工作队与村书记约法三章,生活上不做特别安排,吃碰饭,怎会设酒杀鸡作食呢?
事情得从上午进村路上说起,乡村的路有些颠簸,队长正聚精会神的开车,刚转过一个小湾,突听见后面传来呼喊,四平八稳的,感觉不到车况有任何意外,多年的经验使队长下意识踩了刹车,刚按下窗户,后视镜下,一青年指手划脚的冲上来,不几秒就来到车旁,“压死我家鸡了!想跑?”气势很凶猛。不一会后视镜下又跑来一老太,连哭带叫喊,“崽啊,不能放跑了?”,老人一大把年纪,队长真担心身体会跑出问题,连忙安慰,“只要是我们压的,我们一定照价买下,绝不让您老吃亏,请不要担心!”。一会儿车旁就围满了人,叽叽喳喳,如同一个重大“交通”事件现场。
双方就赔偿问题进行了“紧急磋商”,这鸡毛蒜皮的事大出工作队的所料,队长眼中的市场行情百来元与村民开价相距甚远,对方七嘴八舌提出一大堆理由:至少一千元,土鸡至少按80元每斤计算,并且刚孵完小鸡,又是良种鸡。如此说来造成众多鸡崽“失怙”,过莫大焉!见车主不好商量,有人似乎做和事佬,“碰上我们本份人好讲话,要是别个地方,鸡生蛋,蛋生鸡,看你们有得个赔?”看来工作队不露身份这事难以脱身,村民把车主当成“过路人”想演一场好戏,甚或发点小财,年轻人没素养,年老的不阻止,甚至添油加醋,工作队只得亮明身份,要求实打实结算。可鸡主竟然不相信,说“这年头假冒哄人的见多了”,直到电话里核实了村书记的“可靠的”声音,这只“战斗鸡”故事暂收一百元押金终场。后视境中看出一些年轻人仍意犹未尽!
小屋里,文火炖着这只鸡,大家说说笑笑,队员小邓调侃,“书记呀,宋丹丹的“战斗鸡”何时进村的?”书记一脸窘态,不停地表达谦意。“农村人莫见怪、莫见怪!”
几杯浊酒下肚,能够感受到“战斗鸡”的鲜美可口!鸡肉火锅宴的讨论结果比较充实。工作队提出:一两只鸡“上路”发不了财,下一步要把“战斗鸡”养成“和气生财鸡”,让别人敢过路,敢进村;我们也顺路带点进城,亲戚、朋友、小店推推。
刚大学毕业的队员小邓思路活跃,一下子扯上当前政策:城里人想吃只土鸡不容易,只要土鸡真土。但“供给侧不能急于求成,需求侧也不能勉强,工作队顺路带,愿当好中间环节,原价带到省城。”
没多久,村广场宣传栏挂上了弟子规,24孝图,村委制订村规民约,各组评选四美家庭。言行都有了参照和规矩,这是后话,小黄脚鸡平和地走上城里的餐桌。
“挖”好一口井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的血脉。过惯一拧就有水的现代生活,难以体会几代人缺水的苦痛,不一定见过这事,一盆洗脸水,从老大洗到老满,水黑浊了,还舍不得倒,下地回来还可冼洗手。
祠堂村地下原本是溶洞多。话说半个世纪前,1972年,天大旱9个月,地面四处龟裂,人们急得喉咙冒烟。眼看池塘水见底,人畜喝水成大难。18岁后生杜高听祖辈说过,村里曾有口井,不知何年月消失。小杜利用生产队工余的间隙,拿着钢钎四处凿打,火星四冒,企图敲出水来,长辈们劝年轻人别做梦了,可在数日后的一个中午,不想小杜一锤下去,一束小孩撒尿般大小的水喷出,接着第二锤,第三锤……,“有水啰!有水啰!”好消息传遍了生产队。在现场,有人发现一节指头,原来是小杜见水后更急切挥锤,受伤后浑然不曾感觉。
小水井打成,村里人见人夸,在讲成分,重表现的年代,小杜当之无愧的送到解放军大镕炉,表现相当的好。参加了中越之战,可惜文化稍低,没提成干,从戎9年,戴着军功章,英姿飒爽返乡。没想到,当年小杜掘出的“快乐泉”已演变为两个生产队相争的“火药桶”。
小杜决心再次攻克这个“顽敌”,不就是水不够么,把井加大不行么?小杜约上当年一起掘井的好友继续挖井,碰上硬石头,小杜凭关系买来炸药,一次刚炸响,小杜急切下井,在烟雾缭绕中,小杜躺下了,倒在自己的销烟里……,醒来时已是第二天。好在上天有眼,被及时发现。可急人的是,这一炮捅了大窟窿,井底通溶洞了,水流入无底洞!
再费尽洪荒之力,经过填石修理,“小杜补井”终成功,但井不敢再扩大,用水仍是紧张。
冲突不断升级,争水上升为断路,祖先留下的路不能走?这是何等伤人!争气的一组只得从他村换地路过,两个组本有儿女结亲,在“大是大非”面前,出现“郎不让翁过路,女不让娘挑水”的尴尬。巴掌大地方,一口井,三条路,见证了200来人争斗的血与泪。国家安饮水工程在各地路路通,在这里却栽了跟头。村民多次集资,组长换了多少轮,最后退钱了事。
新书记前年做工作,遭到围攻,丢下的车子被砸;还在某年,剑拨弩张时,曾有人想将水井炸平同归于尽。传说中的晋祠难老泉,张郎下油锅,三七分水故事,最紧张也莫过如此!看来伤心透了。
化冰,非一日之功。工作队没有简单评判,上门几十次听清了各家各户各组的内心憋屈,从开始的冷战,到慢慢烟酒相待,感情在通融,坚冰在化解,苦痛有处诉,说出来也就轻松了,发动老组长、老党员,相互走动,尊重既成事实,先将路硬化打通。思想可以做通,但生产生活用水的刚需在摆着。
就在水难题困饶时,湘西十八洞村传来“在外租地3000亩种猕猴桃”的消息,村民的思路一下活跃了,凉薄的几丘田何不旱种,争来争去的几滴水也收不了三五斗?退一步天地宽,两年不到,田里种上了猕猴桃,结上了甜蜜果,再也用不着去争水了。
其后井边的池塘扩大为蓄水池,井水引入水池,余水不再白白流入旁边的无底溶洞。四季一池碧水,四周打上围墙,不只两组用水无忧,全村都用上了井水,先前的安饮水变成了备用水源,而相对安饮水价,每年省下水费数万元。
老杜望着一池清水,回想多少个夜晚,在梦魇中挣扎,为水在纠葛;偶而是白哗哗的水,要多少有多少,醒来一场梦。没想到人生暮年,梦想成真。
不知何时围墙写着“幸福不忘共产党,喝水不忘挖井人”。要记住什么,老杜是最有发言权的。石头缝里种红薯,老杜每日开心地在地里翻腾。曾经多少战友在销烟中倒下,再也没有回来,而自己,已经倒过两回,还能在安享晚年,老杜感到,这山这水永远爱不够!
“读”好一封信
五组的老刘家有点不太顺,接连出事,在外面实在混不下去了,一家人灰头土脸回到村里,如同回到母亲的怀抱,村子又都接纳了他,虽然一去二十年,儿童相见不相识,田地荒芜,但东家白菜、西家萝卜温暖送来,小屋有了烟火,并且报上了贫困户。
接近年关,领导例行慰问,亲切的握着老刘手,“老刘,有什么困难可直接和我联系”,在友好声中慰问告别,温暖亲切!老刘得到一个小红包。老刘在平房小门上写了五个端庄的粉笔字:“何日君再来”。盼着经常有人来那个下,心情可以理解。
转眼年关刚过,一封信摆到领导案头,大意是:青天大人在上,我茅屋为冬风所破,在外面打工的孙子十余人回家过年,借宿邻家,请求给予解决住房及生活困难。
老刘怎么啦?工作队赶紧了解情况。经过十余回合,基本摸清底细,几年之前,老刘家可是风生水起,孩子生意做得老大,老板当得滋润,差点老家都不要了,但四年来,不争气的孩子接连出事:老大不该干的干了,贩毒,坐牢;老二不该吃的吃了,蘑菇中毒,瘫痪;老三媳妇赌博,离婚;老四过继,毫无感情。四个孩子个个出事,问题出在哪?怪社会?怪别人?没用。工作队反复与老刘商量讨教。问题出在家教,孩子没有管教好,是家长的责任。不该干的干了,该干的不干,村里修路架桥,好事善事不沾边,出了问题,想到了村里,想到了组织。
经过几番切磋劝解,有人发现,老刘在把写在门上的“何日君再来”悄悄改成了“何日君再安”。看来老刘认识到,慰问一次只有一次,内心平静,自我坚强才能安好。
回村前,老刘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回村后,老刘碰上了“好雨知时节”,邻里照顾菜苗秧子,工作队提供了猪崽、鸡苗,寂静的小屋有了生机,中毒的老二有了低保,2016迎来史上最强的贫困户建房政策,老刘享受到8万元补贴,仅2个月就有了简单的新房,在新房过上新年。老刘自写对联:承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业唯读唯耕。听旁人讲,老刘早先当过代课老师,难怪写字、对联都象那么回事。
往事不堪回首,富贵过眼云烟。老刘觉得,回家真好,故园难离!门上已改成“回乡君自安”。
六兄弟是五保户
孙悟空被五指山压500年,蹦出来还是大圣!而生活中6兄弟(3亲兄弟3堂兄弟)被“某山”压30年,人生轨迹彻底改变:30年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不懒,不坏,身材高高大大,但却没有姑娘敢上门,没一个能成家。30年后,大山终于揭开,可花季少年成了垂垂老者,花期己过,只能过一种“五保”生活。
这座山就是“阶级成分不好”,6兄弟之爷爷曾是绿林好汉。老鼠生儿打地洞,“阶级成分”曾注定多少家庭命运!风雨磨洗,如今6兄弟还剩2个,当工作队慰问时,老大从椅子上站起来,死劲地与我们拉扯着,已没有一颗牙齿的嘴里不停地嘟嚷,“谢谢,我不能要,我真的不能要。”他的推辞不是客套式的,而是真真切切的谢绝。最后,在邻居的劝说下,两兄弟勉强收下了,眼角里泛着惭愧和感动的泪光。在尘泥渗漏,雨泽下注的土胚屋里,工作人员肃然起敬!
乡村慰问曾有些故事。曾有个村,慰问时某人家接过红包,拉着手仍是不放,领导以为是太激动、太感谢,内行的村支书机智的上前把手分开。只有他知道,村民一捏嫌信封太薄。还有个村,刚开始慰问,村民一下把领导包围,争相伸手,把慰问当成分果果,见者有份。
6兄弟的生命绝响撼我魂灵,2兄弟的人格促我深思!最坚韧,最包容,最悲壮。历经苍桑,精神不死!正如沙漠中胡扬,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扶贫啊,可不敢浮在“贫”上!扶贫不是施舍,每一颗野百合都渴望春天,普天之下都是兄弟姐妹,“如果上帝赐与我财富与美貌,我会让您难于离开我……”
历尽劫波兄弟在。两兄弟七老八十,虽遭七灾八难,但相依为命,无怨无悔,同气连枝,同体相生。正如《论语》中所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传统的美德仍在,这是扶贫的根基,扶贫队看到了希望。
独自带七孙小的老爷子
城里7人伺候1小孩模式不少(2父母十4长辈十1保姆),而这家恰好颠倒过来,75岁老人1人伺候7小孙,老二老大上初高中,10岁以下5人,最小的3岁。没有亲眼看到,以为是哗众取宠!海吕老人是个“基层干部”,任“生产队长”,工作队上门了解本队贫困家庭,无意中发现这壮观一幕:5个孩子在月光下倒立翻滚,客人一来好奇围着,谁家这么多孩子?一问才知是“一窝”。都是海吕老人的“贤孙”,他老伴刚去世半年,治病欠债不少,两儿子儿媳打工,收入不高,倒是按月寄回生活费,150元每个。老人精心安排这1050元,冼衣、做饭、睡觉、安全、读书、菜地,事事都管,是个不容易的“幼儿园园长”。握着海吕老人粗糙的手,看着古铜色的脸庞,白胡子一弓长,汗水顺着青筋暴露的脖颈滑落,衣服明显多日没洗,问他需要什么帮助?老人倒出米酒,连说没什么招待,没什么要求。说得有点气喘吁吁,日子过得紧促的海吕老人真得没时间思考要求,只想没日没夜的将孩子们安顿好……,
农村多少老人都是这样,为下一辈榨尽最后一滴血,没享一天福。村中党员开会老刘从未缺席,于公于私尽心尽力。
伺候全瘫老母九年多的孝儿子
在祠堂村有一户人家,伺候瘫痪在床的老母,已9年多。9年,老人一天也不能下床,但身上干干净净,房间无半点异味,儿媳无半点怨言!在农村的知道,倒床的高龄老人能活过两年,都是极少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老人94岁了,2008年那场冰灾湖南人难忘!2008年那场地震中国人难忘!老人就是那年摔伤的!8年多不离不弃!细致呵护,感天动地!这位孝道儿子名字是刘赐来!是祠堂村的需要挖掘的不尽的向上的源泉!老刘去年在工作队扶持下种了一亩猕猴桃,精耕细种,今年就挂了果,收入2000多元,勤劳而又孝道!
久病床前无孝子,刘赐来为何如此孝德呢?经过多次接触,老刘讲了他父亲的故事,他父亲曾经三次“从军”,第一次是兵荒马乱的1947年,刘父被抓了壮丁,机敏的当了逃兵,第二次是一户有钱人家,不愿当兵愿出15担谷,刘父看着一家10来口人肚子贴背,心甘情愿做了替身。这次没有上次运气好,还没跑就成了俘虏,随着隆隆的炮声,共和国解放了,刘父又一次转成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九死一生,虽没有多少荣耀,但总算保了条命回到家乡。父辈的担当和艰辛感染了晚辈,不屈的基因流淌在晚辈的血脉里。活着多美好,亲情多足惜!
贫寒出孝子,贫寒出英材!在祠堂村,感受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感受到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全村千来人,30年来50多人考上大学,30年来出了6个名牌大学生,军科院聂送来将军,1980年16岁从这里走进北大,2015年登上美珍珠港访问。村里今年4个考上中师。
祠堂村最黑暗的一夜
这是祠堂村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好运。家家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就在这一天,2006年1月28日,祠堂村的老人73岁的刘求却永远地悲残地离开了人世,带着他未了的心愿!他没有死在贫穷疾病里,没有死在仇人手里,却死在亲生儿子的掌心里。
往前再倒推44年,1962年,29岁的刘求也是在一个凄凉的冬日里,带着万分的眷念,送走生病的妻子,独自带着嗷嗷待哺的一子二女,老大的8岁、老二4岁、老三3岁,不知如何渡日?天地冰凉、寒舍冰凉、内心冰凉!
为了子女不造孽,不受后娘的委屈,老刘没有再续,又当爹又当妈,60年代既没有钱,也难买到东西,别人的孩子有花带,有鞋穿。可怜的老刘硬是学上了针线活,一个大老爷们,一针一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父爱密密缝进儿女的衣衫、鞋底。保障了三子女最低的温暖,50余年的苦雨凄风只有老刘冷暖自知。既当爹又当妈的超常付出,换来了三个儿女的成长、成家,孙子也不经意间也已17岁。经历漫漫长夜的老刘本想苦日子到头了。
养儿防老,老刘的生活有了安排,儿子每月派款25元、大米35斤,为了防止出现差错,每月交清后,双方分别在对方的账本上签字。可眼看过年了,还有100元赡养费没给,老刘与儿媳发生了口角,闹到邻里,村里,清官难理家务事,说说扯扯没当回事,谁也没想到会闹翻了天!
丧心疯狂的一幕在千家万户迎新的忙碌中发生:老刘欲搬回自己的家具,被孙子打掉两颗门牙,愤懑的老刘点燃儿子家堆放的柴,拿着钢钎冲向儿媳,儿子儿媳孙子三人扑倒老刘,掐住其脖子……。
老刘耷拉着软弱无力、苍老的双肩,曾经是撑起家庭的坚韧的横梁,而在这古稀之年,理应享受天伦之乐,儿女侍奉,却沦落到如鸡狗不如?100元,就是当时的三天工钱,或是两只鸡钱,一辈子的呕心沥血竟也不如一只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老刘50余年燕子垒窝的一切就在这一瞬间坍塌!儿子进了监狱,无期徒刑,两女儿不再上门,孙子入寺,青灯古佛,遁入空门。刘老汉家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有人说,分明是孙子打死的,为何让老子坐牢?
有人说,老头年轻而鳏,见媳妇起色心,为老不尊!
脏水泼向闭眼的老人,而走访中村里没一个老人讲到刘老汉生前有一点不轨,一点不是,只为他哀叹。
祠堂村善良的人不禁感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几千年传统孝德文化熏陶的祠堂村老人小孩谁都难以面对这一切!
工作队进村,此事已过去10年,青山依旧在,鲜血已无痕。将近两年,村里人总是饶开话题,经历数十次家访,才有人淌开心扉,说出大致经历,只有常含眼泪与深情,才能看清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不仁不义的家庭的万劫不复……。
在工作队督促下,村里修订了村规民约,第一条即为尊老敬老!内容为“父母床前一杯水,胜过坟前千行泪;羊儿跪乳懂感恩,为人在世孝当先。”
岁月如梭,三年快过去!有人说,你怎么还不回来?别人干一年就走了。千人千般苦,苦苦都不同!说真话,在村里,故事怎么也听不完,老人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我只需要洗耳恭听,年轻人都离开了,老人需要有个倾诉的地方。
尤其还有40余个单身兄弟,有的年龄与我只差月份,成家的希望非常渺茫。在村的日子,我吆喝着他们起床,不怪他们懒,谁没个心事?如果我不是命运垂青一点,有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也许我也是这种生活。帮他们,就是帮自己、帮自己的兄弟姐妹。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有点故作娇情,娇美的媳妇我给不起,我只能带着他们修通路、扫净院、勤作事,讲讲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走出山村,或许能有一线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点管得宽了,这些兄弟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收入远远高于贫困线。(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作者单位:省审计厅驻双峰扶贫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