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吴燕霞: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

[ 作者:吴燕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7 录入:王惠敏 ]

 —— 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例

摘要: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也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特定载体。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承载着乡村民众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仍是民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文章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期为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地方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提供可能。

键词:村落;公共空间;乡村文化;廊桥

村落作为特定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也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特定载体。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承载着乡村民众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仍是民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注重传统公共空间,对于建设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公共领域”密不可分。“公共领域”概念最早由美籍德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将这一概念进行丰富和延伸,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的概念界定为: “社会生活当中一个领域,其间能够形成公共舆论一类的事物。在原则上讲,公共领域对所有公民都是开放的,……当人们在不必屈从于强制高压的情况下处理有关普遍利益的事务时,也就是说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发展其观点时,公民也就起到了公众作用。当公众集体较大时,这些沟通就要求有些散布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1](P125) 虽然哈贝马斯并没有明确提出“公共空间”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看出,在哈贝马斯界定的“公共领域”中,公共空间有其重要的意义层面,也是“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前, “公共空间”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在许多学科中,如政治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建筑学,等等。不同学科对“公共空间”研究所包含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内涵也有很大差别。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曹海林将公共空间定义为“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的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某种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它大体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社区内的居民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如中国乡村聚落中的庙会、祠堂和集市等;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如村落内的企业组织、村民集会、红白喜事活动等”[2] 。本文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这一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即上述定义的第一个层面,思考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意识。

一、屏南廊桥概况

屏南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脉中段,具有三千多年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屏南属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先民根据河床大小或建木拱廊桥、或建石拱廊桥、或建平梁廊桥。据《屏南县志》记载,全县境内共有大小古桥梁130 多座。 [3] 目前尚存的各类廊桥61 座,其中木拱廊桥 15 座、木平梁廊桥 28 座、石拱廊桥 18 座,其中木拱廊桥万安桥(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千乘桥、百祥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屏南廊桥在闽东廊桥乃至中国廊桥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廊桥的桥身上建有桥屋,供往来行旅之人歇息、躲避风雨,甚至停留宿夜,以至民众亲切地称之为“厝桥”。大多数廊桥的桥屋内设置有供奉神明的神龛。在传统村落中,廊桥向来都是桥亭合一、桥庙(寺)合一的奇特建筑。同时,散落在屏南山野和村落中的廊桥,由于其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明朝的陈世懋在《闽都赋》中感叹: “闽中桥梁甲天下。”

廊桥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出行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桥梁的功能,不仅仅限于交通,人们在这里休憩、躲避风雨、敬神、集会、议事,甚至形成一些小型集市,等等。廊桥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在村落民众世代繁洐的过程中,渐渐内生为其精神力量和文化意识。

二、廊桥公共空间社会功能分析

廊桥作为公共空间,不仅是物质公共空间,同时也是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人群整合功能

屏南传统村落中,祠堂、宫庙、亭阁、廊桥等都是民众聚会的场所。祠堂是一姓一房所有,同时祠堂是男性的公共空间,女性往往被禁止进入。宫庙是以神灵为中心的公共空间,但由于其神圣的性质和较多的禁忌,人们在宫庙中的言行相对较为拘谨。相对而言,廊桥公共空间更为开放、随性,是所有民众最常聚会与交流的场所。横跨于村落溪流上的廊桥造型各异,或雄伟壮观、或轻盈轻巧、或灵动秀气,往往成为其所在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例如,长桥村的万安桥(又名长桥)不但是乡村的标志,同时也是其所在村落名字的来源;棠口千乘桥,岭下广福桥、广利桥,古厦花桥,后龙村的龙津桥等都是乡村的标志,村民引以为豪。

  地处交通要道的廊桥,常常被人们自发地用来摆摊设店做买卖,甚至作为集市使用。这种集市古称“桥市”,有的桥因为有“市”,竟成为横跨河上的长廊式市场。人们在“桥市”上购买商品,同时也沟通信息,交流感情。

在廊桥中,还会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万安桥(又称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是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万安桥上都会举办“射箭盘诗会”,桥两端长桥村与长新村村民分别组成盘诗队,隔着宽阔的河面向对岸射出带火球的芦苇箭,并以山歌接唱的形式,即兴盘诗。据当地村民介绍,八月十五“射箭盘诗会”举行时,四邻八乡的村民都赶来观看。人们聚集在长长的万安桥上,看两岸射出的“火箭”,倾听两岸的山歌对唱,不断发出喝彩声、鼓掌声与欢笑声。桥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们沉浸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位于棠口村的千乘桥,每年举办的“送王船、放河灯”祈愿活动,同样也引来四邻八乡的乡民观看。

端午走桥是屏南廊桥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端午走桥习俗主要分布在屏南县双溪、岭下这两个乡镇,又以双溪村最具规模与特色。双溪端午走桥是由民间佛教女信众组成的俗称“桥会”的组织发起的。参与走桥活动的一般是女性长者,而且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双溪走桥仪式主要有祭祀、走桥、祭屈原三个步骤。时间通常是在端午节上午开始祭祀,临近午时排成长队在领头者带领下开始走桥、祈祷、唱经。走桥时,熟练者在木鱼声中高声唱诵桥经、手舞花绢翩翩起舞,不

会的人跟着队伍与节拍祈祷或开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还可默念自己来走桥的心愿。午时正便开始投粽祭奠屈原,投粽的地点是在廊桥桥廊边。信众一边投粽一边烧化纸钱、元宝、经文等,同时诵经。投粽结束后往往还继续走桥数次。近年来,万安桥、双龙桥、千乘桥等都相继举行端午走桥仪式。

“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4] 廊桥中的民俗活动成为各村落、各家庭间互相交流的载体,民众在参与廊桥上开展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社会人群之间的重要整合。村民对于各村之间以及本村活动的组织情况、参与状况等的认可或批评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村民对共同价值、行为准则和秩序规范以及乡村共同利益的维护,也形成了村落的凝聚力、向心力。在交往互助以及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村民之间的情感也得以增进,加强了人群的整合,也强化和促进了村落的整合。

2.道德规范建构功能

廊桥在传统村落组织中也是议事、舆论、评判、惩治之场所,是维系乡村秩序规范和道德建构的重要场所,对乡村民众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屏南民间,修桥是民众喜爱的慈善行为。民众愿为之慷慨解囊,争相捐赠。桥建好后,桥屋内会记载捐赠人的芳名和金额。这些捐赠人的善行,被当地村民称道。传统社会,村民个人获得功名或被嘉奖时,将所获匾额悬挂在桥屋内以光宗耀祖,同时发挥了教育后人的功能。在屏南,许多村落廊桥均挂有诸如“文魁” “武魁”等匾额。这些事迹在廊桥中得以发扬光大,为村民行善积德、彪炳功名、体现才华、歌功颂德等提供舞台,对乡村民众的道德建构产生正面的影响。

作为村落道德建构载体的廊桥,也反映在对一些负面事件的处理上。在陆地莲台宝塔桥、际下花桥、长桥万安桥和古厦花桥等廊桥,村落中一些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之类的琐事,甚至宗族姓氏之间的矛盾,都可以拿到廊桥上,由众人评说。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由于村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做错事的人或过错一方会受到乡邻们的舆论谴责。在封闭的传统社会,法制不健全,人们更重要的是靠道德规范左右自己的言行举止。[5](P323) 同时,廊桥上的祀奉的神明也会对人们起到震慑的作用。“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作用。在因果循环报应思想的潜在影响下,当着神明的面,人们一般不敢胡言乱语、轻举妄动、胡作非为。因而神明也就成了维护乡村道德治安的重要工具。陆地村订有许多村规民约,包括禁鱼、禁伐、盗窃、毁物等方面,处罚包括罚戏、罚物、公开道歉、张榜检讨等形式。其中规定所写检讨书要张贴在公众聚集的廊桥之上。调研中发现一份写于 2006 年的检讨书,其内容如下:

保证书

屏城乡陆地村村民×××,保证今后不会开挖陆地村任何人的祖墓,如果再有挖掘祖墓行为,愿受任何处罚。

                                            保证人:×××

                                            2006 年 4 月 12 日

在古厦花桥调查时,也看到在桥上写有以下禁令:

严禁在桥内赌卜(博),违者处罚猪首一个、纸钱伍拾捆、香烛炮以及供果向陈夫人赔礼叩拜。

                                               古厦董事会

村落中的廊桥,就像是当今社会的法庭,评判每一个村民的行为。村规民约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习俗,被称为“活的法律”,并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使在今天,村规民约还依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独特作用。

3.文化传承功能

屏南廊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不仅梁枋上有墨书文字,而且还保留了许多碑记石刻。这些文字既是建桥人和捐赠人的功德碑,又是廊桥发展的历史记载。屏南历代官员、名流、读书人都乐意为廊桥书写碑记、题写桥名、楹联等。据不完全统计,屏南现存的 15 座木拱廊桥中就有桥碑21 处、石刻 3 处、桥联 50 多副、匾额 5 块、诗词文章约 20 首(篇),它们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屏南廊桥楹联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如梧洋桥楹联“世路遥遥谁不道暂为歇歇,源泉混混人争夸慢些行行”,又如金造桥楹联“鸟语花香迎过客,风光月霁送行人”。有描绘景色风光的,如千乘桥楹联“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又如万安桥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水中天” “桥揽双溪鸥对舞,松茏两岸鹤群飞”。再有借物咏怀的,如金造桥楹联“祖逖渡江休击楫,郑桥济洧不乘舆”,又如“羡达摩一苇渡江,神功莫测;籍大士慈航济世,佛法无边”。还有赞颂建桥之功的,如回村桥楹联“桥枕碧流中,跋涉不须资桨棹;人登云路上,飞腾由此作阶梯”,龙津桥楹联“纳凉时向桥头坐,募建而今可勒勋”。

树碑立传,是中国传统民风。修桥是公益事业,竣工后大多在桥头树碑,除记录捐资建桥者芳名外,还有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桥志、桥记、桥序等,记载了桥梁历史和建桥艰辛过程,以教化后人爱桥、护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的龙津桥,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由董事张芳等募捐重建,为现存保护尚好的折线型木拱廊桥之一。龙津桥北端有四通碑记,三通为记载捐款人与金额,一通为“龙津桥碑记”,文曰: “赏闻人以名贵,名以实际,名定之美,此子孙万世之基业也。然名能永世,原于定有功德,而功德莫大于修桥,施济之为一也。余水尾厝桥,水坏百年重建,想难再见矣。兹幸叔伯舍捐题协成重建,一便人众往来,而为乡村保聚万世永赖原籍。捐题之力亦出缘首之艰,德功兼至,于今皆为称美矣。但恐日久渐忘,帮为□立銘碑流传万世,俾奕世子孙,一望而知捐题缘首之为功大也,因铭以志喜。张辉光经志,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瓜月吉旦。总理庠生张芳,董士庠生张徐必、张书明、张槐,监生张昌畅、郑世会,举人职员张赐安、张大澄、张昌琼、张大钟、张生业,贡生张辉映、张大协、张昌镐、张大惠,生员张大成、张辉光,监生张昌錞、张昌镜、张昌贡、张昌陞、张大波、郑世任。”

  廊桥中的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还愿的匾。善男信女祈求神灵保佑时,都要许愿。许了愿就要还愿,有的就是还个匾,这种匾多挂在神龛旁边,写着“答谢鸿恩” “有求必应”等,表示感谢或表示灵验的内容;另一种是名人书写桥名的匾。也叫匾额,这类匾额有两层意思,一则作为建筑景观装饰,二则表达民众心愿。如长桥镇万安桥匾额“万安”,即给人以万事平安的祝福,既装点了景观又表达了百姓的心愿。

   廊桥文化异彩纷呈,积淀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飞架于河床溪流上的廊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村落民众在这一公共空间中休憩、交往、学习,耳濡目染,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内心。人们相互了解和学习历史、宗教和生产知识等,同时也弘扬了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

   4.心灵慰藉功能

传统社会,由于人们对自然的畏惧和尊敬,往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村落的选址一般都依山傍水,建构一个充满生机的村落环境体系。在民众心里,水为生命之源,水也是财富的象征。在村落的建设中,水口是村落的咽喉之地,所以出水口常常需要一些灵物予以把持,因此常常在水口之处建立宫庙,让神明来镇压煞气。同时,人们也相信,廊桥具有锁水的功能,能改变村落的风水,并能为村落锁住财源。因此,廊桥也成为村落的风水建筑。

通行功能与祀神功能合一是屏南廊桥的一大特点。廊桥的桥屋内均设有神龛,有的设多个神龛,同时供奉多组神灵,还有的在廊桥周边修建神庙,组成强大的信仰圈。如棠口村水尾的千乘桥,周边建有祥峰寺、夫人宫、三圣夫人宫、齐天大圣殿、土主殿及八角亭,桥和庙共同组成了强大的信仰世界,蔚为壮观。廊桥中神明信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廊桥祀神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廊桥中所供奉的神明以贴近一般民众心理需求为主,其中观音、临水夫人、真武大帝、五显大帝四位神灵最多;二是廊桥民间信仰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屏南廊桥中礼奉的神明多神并存,儒释道各路神仙共聚一堂;三是桥与庙紧密结合。屏南百姓建桥后在桥中设立神龛供奉神明,以桥代庙,以桥为庙,以桥祠祀代庙祀,廊桥具有突出的寺庙功能。 [6]

  屏南先民在贫瘠的自然环境中,对大自然神奇力量以及许多当时人们的认知无法解释的现象产生畏惧,从而产生了风水崇拜和民间信仰,透过廊桥这个公共空间得以寄托。在各种民间信仰活动中,规约和强化了参与者的禁忌与规则,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廊桥起到了“消除社会结构中的压力与紧张感,减轻参与者的紧张、恐惧、疑惑和痛苦,得到心灵和精神的抚慰地,具有强大的心灵抚慰意义”[7] 等作用。

   5.休闲娱乐功能

  廊桥建造之初的主要功能是“通济” “利涉”,由于桥面上建有廊屋,廊桥又成为往来行旅之人的驿站,也是当地村民躲避风雨和休闲娱乐的空间。时至今日,人们仍旧喜爱在廊桥上驻足聊天,听风观雨。万安桥,又称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然而在当地村民中,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 — “懒桥”,意为“偷懒”歇息之地。调研过程中,行走在长达百米的万安桥上,江风徐徐吹来,

我们不由得停下脚步,欣赏两岸的美丽景致,也瞬间明白了当地百姓为何亲切地称呼这座桥为“懒桥”的意义所在。在古厦花桥调查时,我们见到一位老者跷着二郎腿,嘴里吸着水烟筒,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还有几位老婆婆一边闲聊,一边做着手工活。

   廊桥的休憩空间是廊桥固有的基本功能,但其娱乐空间却是廊桥在其发展过程不断被强化而突显出来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的传统村落,位于村落中的廊桥往往成为村落重要的信息交流、文化传播、技艺展示与传授的重要场所之一。廊桥是村落民众的课堂、练武场、茶艺居、棋牌室、小戏台、新闻厅,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空间。例如,甘棠乡

际下村的花桥是际下村最中心场所,这里从早到晚都聚集着闲暇的村民,桥南端桥坊上还悬挂着一台电视机,播放着电视节目,供大家观看;桥北布告栏常有新的信息、广告与通知。村民们可以从这里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县乡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下乡也必定会到廊桥上与村民沟通,了解村民需求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际下村是“屏南武术之乡”,虎尊拳是当地一种古老的拳种,有些热心的武师会经常在桥上将此拳传授给下一代。老年民间艺人和匠人会利用廊桥将手工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同时还会向村民教唱仪式歌、民歌,讲述村落的古老传说与故事。 [5](P322)村民们在廊桥公共空间中的休闲娱乐,摆脱了辛勤劳作的疲惫,收获了欢快和愉悦,修整了身心,和睦了关系。

   6.美学功能

廊桥是建筑物,也是艺术品,特别是木拱廊桥,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反映出中国古代木结构桥梁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近年来,廊桥的美引起了建筑学家、美术工作者、摄影爱好者以及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纷纷来此采风掠影,廊桥的美也逐渐走出深山,为更多人所知晓。廊桥的美体现在建筑结构、环境和谐、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建筑结构美。廊桥是桥梁和廊、屋、亭、阁的巧妙结合,具有极大的观赏功能。心灵手巧的工匠会根据建桥位置的地形地貌,选择不同类型的廊桥,或石拱廊桥、或木平梁廊桥、或木拱廊桥。廊桥如长虹横跨水面,给人以“飞架”的气势和稳定的感觉,体现出了结构力学之美。对于桥身的设计,也是匠心独具。据记载,重修千乘桥时,为确保重建桥梁永固,工匠将桥梁设计成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廊桥的屋架之上多覆以悬山顶或歇山顶。一些廊桥为统一的歇山顶,但其正中一开间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如古厦花桥、龙源桥、莲台宝塔桥等)。一些廊桥则在屋脊上进行变化,将一条正脊分为几个部分,同时脊头的数量也由原来的一对增加至数对(如千乘桥、金造桥、庵前桥等)。通过对屋面的处理,丰富了廊桥的造型,美化了廊桥的结构。

环境和谐美。廊桥的建造,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和环境,而是与山形地势融为一体,反映出先民保护自然的传统理念。廊桥建成后,往往成为村庄的装饰,美化了村落环境。这种装饰,有点类似传统民居中的照壁或玄关的作用,给人以“欲显先抑、欲直而曲”的美感。如广福桥和广利桥,二桥横跨于岭下溪,座落于岭下村南与村北,两桥相距仅数百米,是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姐妹桥之一。二桥造型优美,环抱村落,两岸绿树成荫,溪中碧波荡漾,远处山峦含黛,俨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再如际下花桥,桥下水清如镜,水中锦鲤成群,该桥是际下八景之一,有诗云: “桥横两涧接文峰,锦鲤翱翔欲化龙。几见乘雷绕屋去,未从个里托真踪。”廊桥点缀了村落和周围环境,体现了廊桥和环境相融的和谐美。

装饰艺术美。屏南许多廊桥桥屋内都有彩绘、雕刻等进行装饰。莲台宝塔桥和古厦花桥中还有圆形的造型精美的藻井,藻井以斗拱进行层层支撑,藻井的下方设有神龛,起到强调和烘托主体的作用。庵前桥、忠洋花桥等都有精美的彩绘,绘画一般体现宗教题材,也有劝学、尽孝、遵义、礼让等内容,反映了村落民众朴素的价值观念。有的桥两边还建有门楼、碑亭、牌坊等附属建筑物,使廊桥成为一个整体的建筑群落,给人美的享受。许多地方,廊桥所在地,住住成为村落景致最美的地方。廊桥的美学功能还体现在古人留下的桥联、题刻、碑文、诗词之中。如前人赞美古厦花桥,诗云: “长虹飞跨如新月,美景如斯分外明。桥畔苍松群鸟舞,潭头绿水一竿横。渔翁把钓随波放,农父争春叱犊耕。借问春居真乐趣,百家烟火聚谋生。”一幅廊桥美景跃然眼前。

三、村落公共空间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传统村落中,许多场所都可以成为公共空间,例如:宫庙、戏台、宗祠,甚至大树下、小河边、晒谷场、水井旁,等等。人们聚集在这些场所周围,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寻求慰藉、休闲娱乐。哈贝马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人们的行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沟通行为和决策行为,而沟通是人们的主要行为动机之一。 [8](P86)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9](P5) ,村落中的人们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这种交流和沟通常常以一些公共空间为依托。传统农耕社会,人们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对抗自然界的未知力量,许多生产活动需要以群体的形式进行,人们更认识到群体生活的重要性。进而许多民俗活动也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如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即便是一些活动原本可以以个体的形式进行,但人们依旧喜欢聚集在一起。人们自觉自愿地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的场所就渐渐演化为村落的公共空间。

“由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互动具有平等性,因此在这里形成的公共意志或共同文化不是强行灌输的。”[10](P414) 在村落传统公共空间中形成的公共文化和意志是被当地民众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而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和习俗逐渐内化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的特点。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方法之一是,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寻求地方文化色彩,也是学者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如前文所述,如廊桥这类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村落公共空间,保留和发展了地方性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格外突出。村落公共空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地方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村落公共空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1.政民结合,提高保护村落公共空间意识

村落文化空间与民众息息相关,是乡村民众最熟悉和最依赖的空间,要对其加强保护。一方面,地方基层政府要提高保护村落公共空间的意识,认识到传统公共空间对乡村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法和手段,尽量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贴近群众的态度进行保护传统公共空间的宣传。另一方面,乡村民众自身也要加强教育和学习,配合地方基层政府的工作,提高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村落公共空间保护意识,使自身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村落公共空间保护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在保护规划的制定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文化空间保护和传承的动力来自民众,目的是为了民众。必须从民众的长远利益出发,传统文化空间的保护目的才能达到,保护才能持之以恒。

  2.加强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为民众提供文化场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11]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落公共空间也会产生变化,但村落公共空间凝聚着村民世代相传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仍然是村落民众重要的活动场所。如忠洋花桥近年来又修建了亭台,与周边的参天古树相映成趣,构成了该村农民公园的一角,是村民喜爱的聚集场所。要按照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要求,建设公共空间,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在廊桥这类公共空间中开展一些群众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通过小品、相声、喜剧等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精髓、先进人物事迹、国家大政方针、乡村生活百态等融入表演中,向民众潜移默化地输入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同时,乡村中的民俗活动往往以公共空间为载体,因此要注重传统民俗活动的本质精神,引导传统民俗活动与当代先进人物、核心价值相互映照、相互阐释,从而达到既突出传统民俗活动、彰显传统文化价值,又弘扬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

   3.培养人才队伍,促进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动开展

  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文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对于掌握传统技艺、传统工艺的民间能人,政府要提供更多的资源,鼓励他们为乡村文化多做贡献,同时鼓励他们培养“接班人”,从而使民间技艺和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吸引年轻人返乡,特别要吸引青年专业人才、大学毕业生回乡工作,活跃乡村文化活动,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养。通过建设良好的乡村文化建设氛围,吸收、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4.突出地域特色,开展乡村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12] 要充分利用公共空间文化资源,开发有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造就丰富人文景观。首先,要营造轻松自然、返璞归真的乡村田园氛围。其次,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既对传统手工艺有保护和传承作用,又可以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屏南廊桥这一公共空间为例,近年来,屏南积极开展以古廊桥、古村落、古戏曲、文化名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开发。屏南还在白水洋景区重建了一座长 66 米二墩三孔木拱廊桥“双龙桥”,丰富了白水洋人文旅游景观,在双龙桥两岸的展板上,对木拱廊桥的建筑工艺进行展示,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使人对木拱廊桥建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既增长了游客的见识,又使游客对保护非物质遗产产生认同。同时,屏南还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合作,成为学生美术写生基地。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一种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文化,发挥公共空间潜在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公共领域(1964)[A].汪晖等.文化与公共性[C].三联书店,1998.

[2]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4).

[3]沈钟.屏南县志(卷之四“桥梁路亭附”,清乾隆五年)[M].屏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9 翻印.

[4]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陆则起.屏南廊桥文化空间调查分析[A].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屏南)研讨会论文集[C].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6]吴燕霞.廊桥的和谐特征探析—— — 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9).

[7]王海龙.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J].广西民族研究,1998(4).

[8]周尚意,龙君.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 — 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J].河北学刊,2003(3).

[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10]王斯福.乡土社区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孙晓.乡村文化视域下的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

作者简介:吴燕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闽台文化交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