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样本的扎根理论分析
摘要:通过在G开发区的田野调查,对40户失地农民进行深度访谈,掌握了大量一手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技术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三个步骤,对访谈记录和田野观察日志进行文本分析,得到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45个初始概念因素、16个类属因素、7个范畴因素,提炼出资源获得、社会支持以及社会适应等3个主范畴因素。结合农民内生需求,以“故事线”方式建立起“资源-支持-适应”的综合影响因素模型,即资源获得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基础条件,社会支持是制度性保障,社会适应是重要的生活状态。按照“资源-支持-适应”模型的政策意蕴,政府应当从征地补偿、就业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群体心理和观念以及社会认同和适应等5个方面,构建起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多样化政策工具和体系。
关键词:失地农民; 市民化;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可持续资源获得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利益主体行为扭曲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14YJC63007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率高达1%,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产生了“一夜暴富”群体,但在大量的农村和城郊地区,征地拆迁却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失地农民。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失地农民总量已经达到5 000万左右,而且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增加。张玉林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数量被严重低估,依据全国征地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变化,估算出当前中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在1.3亿左右。如此巨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在社会系统中,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更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抗争性特征。据统计,中国爆发的群体性事件60%与土地有关,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纠纷和冲突占社会上访总量的40%。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维持中国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在需要。
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失地农民原有生活的场域和社会秩序猛然地断裂和遭到彻底瓦解;另一方面,重构和整合出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却又困难重重。因此,化解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中去。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加以整体把握,否则就会有引发更大范围社会风险的可能。那么,几个理论研究问题就是:在大部分被征地拆迁的农村和城郊地区,失地农民在社会转换中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和政策设计之间有何联系?本研究通过对G开发区40户失地农民进行长达20天的跟踪访谈,通过扎根理论对访谈记录进行梳理和编码,从内生需求角度总结和归类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一、文献综述和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运用边界
(二)研究数据及其整体描述
三、编码过程与研究结果
(一)开放式编码
(二)关联式编码
(三)核心式编码
四、综合影响因素模型的政策蕴含
(一)建立动态的、长期的征地补偿机制
(二)成立由失地农民自我经营和管理的市民公司
(三)以可持续生计理念构建政府支持体系
(四)以职业发展营造稳健的群体社会心理
(五)以社区文化建设来增强社会认同
五、研究结论
通过在G开发区的田野调查,对40位失地农民的访谈记录和田野观察日志的扎根分析,获得了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类属、范畴和主范畴三个层面的因素。基于失地农民内在需求和“再社会化”的理论,构建起“资源-支持-适应”综合影响因素模型。具体的逻辑关系为:失地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包括来自资源获得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以及社会适应系统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资源获得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物质条件,社会支持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保障,社会适应是联结资源获得和社会支持两个系统性因素的中间变量,它既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潜在因素。“资源-支持-适应”影响因素模型还具有广泛的政策含义,结合扎根理论的内在逻辑和来自G开发区的案例,本文认为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需要构建起包括动态的、长期的征地补偿、内生的就业创业体系、完善的政府支持和服务、培养健康的群体社会心理和观念,以及稳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适应等在内的多样化政策工具和体系。
作者简介:杨磊,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基层政府治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