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施志成:乡村旅游的因地制宜主要在于突出特色

[ 作者:施志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7 录入:王惠敏 ]

从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基本上是三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源,成都的郫县为代表,徐家大院是典型。30多年农家乐的发展,星火燎原,全国普及,300万家,3000亿收入,上千万人就业,基本上平均下来,每个县级单位上万人就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古镇和古村落为代表,乡村休闲开始起步,原子化状况整合,产品逐步提升。新世纪中期以来大发展,以湖州莫干山下洋家乐为代表,乡村度假开始萌芽,乡村旅游全面普及,近几年成为热点。尤其是这两年以来,乡村旅游比比皆是,是文件就说乡村旅游。这个过程中有三次升级,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到对资源的深入挖掘,最终创造新的资源。但在转型升级中各地的美丽乡村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缺少主题性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灵魂。

千村一面不是美丽,在独具匠心的打造中形成差异化的风格,这样的乡村才是有特色有韵味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推动产业发展、提升文化内涵,让乡村因特色而更加美丽、因特色而更具活力。    

乡村美丽核心是“特色”。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就是要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建设有特色有韵味的美丽乡村,具体而言就是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以净为底,即以干净清洁作为基础和底线;以美为形,即有美丽的形状和形态;以文为魂,即以彰显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作为精髓;以人为本,即打造宜居宜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村庄都既净且美、见文见魂、各美其美。    

规划是特色的源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坚持规划先行,让每一个规划充满创意、每一个细节体现特色。要把凸显乡村特色摆在重要位置,从规划上把乡村和城市区别开来,凸显乡村风情、田园气息。要突出专项规划特色,民居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乡村园林绿化的规划,都要体现乡村特色、区域特色,不能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要注重发挥村庄原有符号的作用,能保留的要保留,充分体现原生态美感。要强化修建性详规和设计,把规划落到每一个村、每一户、每一个雕塑、每一个路灯、每一个建筑上,确保规划特色能落地、能见效。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具体的路径要在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突出特色。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千年古县、千年古村,我们要传承历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水乡文化、古镇文化、音乐文化等特色文化,使其印在墙上、刻在砖上、雕在门楼上,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标签”。要结合山区、水乡、平原、沿海等不同地域实际,结合各地古民居、古建筑的实际,对已有民居院落进行改造,努力做到既传承历史风貌,又搞出现代特色,打造一道道靓丽的民居风景线。要用好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等资源,着力打造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特色村庄,充分展示美丽乡村的魅力。

深入挖掘游客体验。在做好本身特色的同时,也要让市民游客能够参与其中,能够将这种特色有直观的感受。就如同游客不仅要看到特色、吃到特色,还要参与到特色中去,如乡村的剪纸、工艺品制作、陶艺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将特色的农事生产生活变成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参与的过程中最好能够让参与者有所收获,这样不但体验到了特色,而且游客更能记住当地。

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把握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我们就能让乡村更有品位、更具活力,载得动乡愁,让居住于其中的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让城市的游客得到更多差异化的感受!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浙大休闲农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