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华瑞雪:产业扶贫应以实为本见长效

[ 作者:华瑞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5 录入:实习编辑 ]

日前参加一个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来介绍经验:公司流转贫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黏在产业链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变身“三金”农民。算收入账,一年就能脱贫。表面看公司带上了贫困户,实际上,扶贫资金在企业里一转,部分以分红的名义分给了贫困户,脱贫效果“立竿见影”。名曰产业扶贫,实则玩“数字游戏”。(《人民日报》)

如此扶贫真叫人心寒。为了自己的政绩搞“头脑风暴”,想一出是一出,毫不考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高大上”,与人民群众玩起“数字游戏”,甚至“编故事”“算脱贫”,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这种跑偏的政绩观,不仅会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还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评价,影响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因此,产业扶贫需实打实、见长效。

脱贫攻坚,各级政府大幅投入,但钱多了,有的地方不会花了。上产业没有好思路,“给钱给物”不行,任务完不成不行,于是就想走捷径。无疑,扶贫的初衷是真诚的。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摆脱贫穷、发家致富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在此基础上,尝试引进脱贫方式、不断更新致富手段,也是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应尽之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种扶贫项目的上马,是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缩影。

但关键是,扶贫要扶到根子上,以实为本。首先,找准致贫的原因,分门别类、“一户一策”制定精准帮扶举措。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帮助村民谋划项目、发展产业。说到底,扶贫不仅需要初衷,也需要智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了解地方气候土壤水源条件,才能为贫困把脉问诊、开对药方;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才能为扶贫项目和资金找到落脚点。简单的拍脑袋决策不可取,一锤子买卖也行不通。扶贫的智慧不仅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也要渗透到扶贫的每个环节。

扶贫,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固然要有资源投入,但不止于给钱给物,也包括立足长远,与村民一起找到发展的道路。指望一蹴而就,给点鸡苗,或者给几只羊,美其名曰发展畜牧业,可是给了鸡给了羊,贫困户拿什么养活它们,贫困户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说有多余的粮食养活这些畜牧了,浪费了扶贫资金不说,更是让贫困户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对扶贫工作,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对象,我们都要立足当前,针对致贫原因,找到解决贫困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放眼长远,从思想脱贫、政策脱贫、技术脱贫、产业脱贫等多个角度入手,从根源上解决致贫的问题,以短期的贫困来力促实现长远的富足。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势必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以逢山开路的闯劲、甩开膀子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让扶贫工作不受干扰,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扶贫的暖意。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经济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